简评《常德市农业农村志》
各位领导、修志同仁:
《常德市农业农村志》以全新的志名,打破前志框架,开拓视野,一改过去农业志相对分散的以部门设志的方式,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一个层面去思考、去记录、去摘取,这在全国第二轮修志中,都属开拓创新的范例,值得推崇、点赞!
该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实、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常德市农业农村1988年以来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变化情况。编纂人员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历时五年,数易其稿,终于编纂成洋洋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呈现在大家面前,值得祝贺!
常德市作为农业大市,其“三农”发展之路凝结了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探索、推动的政策足迹,承载着几代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万苦千辛。《常德市农业农村志》是在常德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处在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刻的一段真实记录,该志的编纂为后续发展厘清了思路之鉴。人们可以从常德农业农村发展不同时期的横断面中,通过大量历史典型,挖掘常德农业历史内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农业农村发展实践。
下面我就阅读《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谈几点体会,也对进一步提高志书质量谈点意见和建议:
一、志稿值得肯定的地方
1.篇目设置,基本符合志体。
全志按事物属性分类,以小篇结构形式立篇,共设十六篇,篇与篇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小篇体的设置书写方便,条理清晰,互不包容,述事清楚,多见于上百万字的综合志。
全志设六十三章,章标题文字精炼,通俗易懂。各章分别统属于相关篇之中,不交叉、不越界、不包容,完全独立,且自成一体。
全志设203节,节标题大多文字精炼,通俗易懂,鲜为动宾结构词组出现。各节在相关章的统属下干净、利索、合情、合理。
2.资料翔实,存史价值高。
志界历来倡导资料是志书的生命,当志书资料具备完整性、连续性、阶段性、典型性特征时,它的价值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其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常德市农业农村志》在设计上,突出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的完整性,资料源于农委、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农机局、移民局、经管局、农民教育办、供销社、农业综合开发办、能源办、农科所、省棉科所、省贺家山原种场等单位。志书在每项事业的记述上基本上遵照志书断限的要求,上限1988年,下限2012年,实际部分篇章上限起于事物的发端,下限延长至志书脱稿之日。因此,志稿在资料的连续性上基本表现一致。资料的阶段性体现在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特点,如“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就划分有:负担隐形期、负担凸显期、负担高位运行期、减轻负担改革期、反哺农业期;“新农村建设”就划分有:试点、示范、全面推进几个阶段。典型性资料在志稿中则举不胜举,诸如:重点龙头企业、主要星级农庄、农产品名优品牌、新农村建设亮点、科研成果等等。
3.重点突出,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鲜明。
志稿在记述中,重点记述了1988~2014年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与改革的宏观决策、市农业委员会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重大部署中的综合、管理、参谋、协调职能工作,凸显了常德市农业农村工作的特色与实际,这在以往的志记中鲜有涉及;重点记述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情况,述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农村二、三产业的整体联动与协调发展,这深刻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征与特点;重点记述了农业科研、农民教育、科技推广的情况,尤其将省属棉花科技研究所、贺家山原种场以及所在地及党组织代管关系入本志,符合志书属地关系原则;重点记述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扶贫帮困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情况,彰显了党的富民政策已进入千家万户,农村面貌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4.文风端正,文约事丰。
《常德市农业农村志》文风端正,文约事丰,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文符合要求规范。全志从整体上看,名称运用、时间表述、数字用法、行文注释等符合修志行文通则的要求,文风严谨、朴实、简洁,没有大话、套话、空话、假话,言简意赅、语句通顺,叙事直接明快。全志(可分为几个分志)文字含附录的“重要文献”仅百余万字,的确达到文约事丰的目标。二是表现在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简化汉字的应用符合国家统一规定。
二、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关于篇目设置。
前面我肯定了志书小篇体的设置,主要适用于综合志(县志、市志),但小篇体也给志书带来一些缺陷,如综合性不够,庙宇设置太多,对专业志带来诸多不便。志书采用篇、章、节、目体记述,篇下必须设章、章下必须设节,这就造成现在志稿人为设章或章下无节的现象,如“新农村建设篇”设第一章“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设第一节新农村建设试点、第二节新农村建设示范)、第二章“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设第一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节新农村建设亮点),如果将篇改为章,就可直接列四节。又如“农村能源建设”篇、“农业农村工作机构”篇第二章“领导班子成员变化情况”,“重点文献”篇等章下均无节的设置。由此,我建议志书设:农村篇、农业篇、管理机构篇、人物篇、附录。(附篇目设置方案)
第一篇 农 村
第一章 农村经济与农村改革
第二章 农村经营管理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此章宜增加“村、镇建设”节)
第四章 农村扶贫
第五章 农村移民
第六章 农民教育
第二篇 农 业
第一章 种植业生产
第二章 养殖业生产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与品牌
第四章 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
第五章 农村供销与农产品流通
第六章 农业机械化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
第八章 农业科技研究
第三篇 管理机构
第一章 市农业委员会(含市农业局)
第二章 市畜牧水产局
第三章 市农业机械化局
第四章 市乡镇企业局(市农业产业化局)
第五章 市供销合作社
第六章 市农村经营管理局
第七章 市农业综合开发办
第八章 市扶贫办、移民办
第九章 市能源办、农民素质教育办
第四篇 人 物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此外,志稿篇目中节标题应去掉动宾结构词组,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节、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节、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节,均可去掉动词:“坚持和完善、开展、培育、发展”。还有篇目标题用时期划分的,如“三七”扶贫攻坚、十年扶贫开发、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等都不适宜作标题。
2.进一步精简文字。
志稿部分章下设序,部分章下无序,有的甚至节下也设序,这些无题序既没有揭示该章内容大势所趋,亦没有反映该章内容规律所在,大都是赘语。仅举一例(土地综合治理章下序):“1995年~2012年,常德市辖各区县(市)的土地治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土地治理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小流域生态治理。主要目的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护国家粮食生产力。1995~2012年,常德市以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县即鼎城、桃源、汉寿、澧县、安乡、临澧、石门县为土地治理的重点区域。”近200字的无题序,一句有用的信息都没有,纯属多余。建议志稿编者取消所有章和节下无题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3.建议现“农业综合开发”篇加强综合提炼,防止平铺直述。
该篇现在书写较零乱,读后索然无味,有的章节每年书写,每年列一表格,有的节文字极少,仅有表格,还有的仅有标题,然后列表。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篇目设置提高了层次,人为设章列节,增加篇幅,又无东西可写;二是对资料消化提炼不够,找不准或找不到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好堆砌原始资料。解决的办法,首先是精简篇目,如“土地治理成效”就不要单独列节或目书写,而应将资料并入“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去,要在写某项事业发展中见成效。其次是对资料的再加工、再升华。
4.关于入志图片。
入志图片大致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是卷首图片,这部分编者作了较充分的准备,选用了200多幅彩照反映常德现代农业、美丽乡村、领导视察、农村工作、荣誉情况;另一部分是随文图片,这一部分编者有所忽略,全志没有一张随文图片。随文图片直观,图文并茂,可缓解读者视觉疲劳,达到赏心悦目的意境,提高志书质量。
常德市志评审委员会委员 李大年
2017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