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志鉴编纂>详细内容

希望在田野 ——《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意见

发布时间:2017-06-12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按照常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安排,我拜读了《常德市农业农村志》的下册,共12篇38章,约有61万字,涉及到的市属处级单位及省属驻常单位共10多家。《常德市农业农村志》历时五年,编纂成书,确是不易!《常德市农业农村志》的断限为1988-2012年,这一时期,常德“地改市”,农业由资源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常德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村社会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的小康之路越来越宽广。常德“三农”的巨变史浓缩于《常德市农业农村志》,我是感受到了历史的步伐和记述历史的文字所具有的沉甸甸的份量!同时,我为编者冷凳孤灯、夜以继日地广征博采,提炼钩稽,秉持求真务实之笔,剪裁运筹,记述有致,不妄加议论,用史料披陈是非曲直,表明兴亡盛衰,感到由衷地敬佩。历史不能再现,但编修志书,无疑是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发展轨迹,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提供一种视角和载体,其工作是十分神圣的。《常德市农业农村志》的字里行间,忠实地记录了常德“三农”问题处在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刻的一段历程,突显出常德“三农”问题的责任之重,任务之艰,发展之难,变化之剧,也为以后常德的农业农村发展厘清了思路,昭示了强农富民之方法。读此志,知过去,明现在,思未来,是常德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精神源泉。因此,我在拜读《常德市农业农村志》下册时,格外地仔细认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生怕遗漏了它的特色特点,也生怕遗漏了它的不足瑕疵,留下难以交待的遗憾。反复细读志稿,认真梳理意见建议,我以为,《常德市农业农村志》体例完备,篇目结构设计大体科学合理,比较符合逻辑,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语言流畅,行文比较规范,尤其是创新意识强,迭创新意,时代特色鲜明,地方特点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三大块综合为一,突出记述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宏观决策部署,市农委在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部署中的综合、管理、参谋、协调等工作,重点记述常德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流通及农村二、三产业的整体联动与协调发展,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农业科研、扶贫帮困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编者横分门类,归属得当,组合有序,以类系事,层层统辖,浑然一体,依时纵述,述而不论,以丰富详实的史料,努力争取反映规律,突出特色,已经表现出了一部成功行业志的质量特性。

一、创新意识强,赋予志书浓郁的时代特色

《常德市农业农村志》断限为1988—2012,可见是对以前《常德地区农业志的》的续修,但编者并不囿于成见,不因循守旧,而是大胆突破前志,赋予续志创新特色。一是续志容量的扩展。编者以广阔的视野,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涉农部门单位全部纳入续修范围,冠以新名《常德市农业农村志》。二是续志“内涵”创新。续志没有沿习前志只记事业发展的做法,而是重点记述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的宏观决策、市农业委员会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重大部署中的综合、管理、参谋、协调工作,凸显常德市农业农村工作的特色与实际;重点记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农村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农村二、三产业的整体联动与协调发展,反映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重点记述农业科研、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彰显科技在农业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重点记述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移民解困、农村扶贫、走共同富裕之路,彰显时代特色。这些重点记述的内容,前志少有涉及,甚至没涉及,均属续志新举。

二、体例完备

修志之道,先严体例。《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的体裁主要有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七种,以志为主。全志首冠《凡例》,阐明该志指导思想和方法,说明全志的内容、志体、文体、断限、详略、纵横等编写的规格和形式。然后,依次列以专叙修志缘起、内容提要、质量评价以及编者之意的《序》;总揽全局、反映大势、提纲挈领、沟通门类之间关系的《概述》;依时纵记常德农业农村工作24年中的新、特、大、要事的《大事记》;将常德农业农村各项事业,按专业志的性质、范围、体例和部门的特点,分门别类,以类系事,横分门类,级级统属,纵横结合,时类并举,纵写兴衰,记述常德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管理工作的专志;将各种统计表穿插在有关篇章节目之中,使表与文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约事丰。编者是花了心思动了脑筋的。也是《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的一个成功之处。

三、资料丰富详实

新方志是政府主持编修的信史。志书引用的史料,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的编者们,十分注重援引的史料丰富详实,真实可靠。我拜读《常德市农业农村志》下册评审稿,编者用记述体,较好地处理了著述与史料的关系,注意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剪裁和制作,在确保史料真实的前提下,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择取原始资料表述观点,以昭征信。编者记述了农村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扶贫、农村移民、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农村工作机构、人物等各方面大量资料,还采用许多统计表,比较系统地保存了常德农业农村建设与发展、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资料,为人们研究常德农业农村,保存了一套真实、准确、全面、系统的珍贵史料。

四、语言流畅,行文规范

《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横排纵写,纵不断线,述而不论,以资料说话,寓褒贬于记述之中。我们都生活在现实之中,其思想、行为无不打上时代与阶层的烙印。如果任凭我们“述而论之”,观点评价就会因人而异,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和情感色彩,弄不好“点睛之笔”就变成了“画蛇添足”。《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的编者们,站在政治高度,历史广度、公正角度来客观把握历史资料,取舍有度,剪裁适度,让沉默的史料讲述鲜活的史事,表达鲜明的倾向。志体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有明显的区别,《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编者,深谙志体语言特点,恪守志体规范,运用比较规范的陈述性语言,记述常德农业农村建设发展24年的历程。

其他评审同仁对《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作了高度的评价,我也赞成,志稿中还有许多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了。评审志稿的目的,是为了修正志稿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志书质量,编者少留遗憾,使《常德市农业农村志》成为一部精品佳志。为此,就审读《常德市农业农村志》评审稿时感觉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一些语言文字上的问题,我已经在志稿中作了修改,有的还写了修改理由,就不在评审意见中讲了,现在我就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我的看法及建议,仅供志书编者在修改时参考。

一是统计表标题不规范。全志稿中的统计表标题很随意,有的把“常德市”这个地名放在前面,有的又放在后面,把时间放在前面,有的根本就没有时间或者是没有地方名称“常德市”三个字,所有的统计表都没有“统计表”三个字。按照统计表规范要求,应该先写地方名称(也是统计范围),接着写时间,再写事项,最后写统计表三个字。如:P372,1989-2012年常德市农民负担情况,这个统计表标题就很不规范,应该改为:常德市1989-2012年农民负担统计表。

二是篇下章下的无标题小序均不符合志体。编者在每个篇下章前,或是在部分的章下节前,写有无标题小序,这些小序,都是采用的说明文体、总结报告文体,与志体不符,也无实质内容,徒增篇幅!建议将这些没有具体内容的无标题小序都删除。

三是部分篇章节的标题不规范。志书篇目标题,一般要求用名词性词组而不用动词性词组来表述某一个事物,如:农业机械,只用两个名词性的根词,勿须修饰,不加定语和状语,更不要强加一个动词来说明你们是怎么样做这事情的。我们修志的同志,以前可能是搞办公室工作的,写报告多,习惯于制作标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词力求词不惊人死不休来博眼球,圈粉丝。志稿中第七篇第一章和第二章各节标题就有问题: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调处土地承包纠纷、落实村级会计制度、开展财务清理整顿、化解村级债务、开展农村审计等等。应该改为:土地承包管理、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村级会计制度、财务清理整顿、村级债务化解、农村审计。像这样不规范的篇章节标题还有许多,请编者在修改时切实改正。

四是篇目设计有违逻辑。在我评审的《常德市农业农村志》下册中,篇目上有问题的地方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编者在“横分门类”上屡屡出现问题。

如第七篇第三章,记述的都是同一事物即农民负担,编者以不同时期来划分各节。我们知道,横分门类,纵写兴衰,这是修志原则之一。很显然,在这一章中,编者没有横分门类,而是把应该依时纵写的“农民负担”,硬生生地割裂为五个时期,以五期来分为五节,违反了修志原则,也把原本完整的一件事搞得“五马分尸”,支离破碎。建议这章各节,从监督管理内容的几个层面来设计、划分各节,重拟章节篇目。

如第八篇,新农村建设,共2章4节,也不是按“横分门类”列章的,试点试范、全面推进,这显然是一事物前后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二章的第二节,文不是文,表不是表,太随便了,也与其他各节不是并列关系,像独立于全篇的一个总结。建议此篇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上分章划节,然后依时纵写。是否考虑这样列章:第一章规划编制,第二章基础建设,第三章生产发展,第四章环境整治。

五是篇下设章,而章下无节的问题突出。全志篇目设计应该一致,我们选用了中篇结构,设置了篇、章、节三个层次,一般就要按照这个层次安排,来组织编写篇目。但是,志稿中有部分篇章,下面没有设节,与全志不协调。如:第十一篇第四章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又如:第十三篇农村能源建设,仅列四章,章下都没有设节。建议:用“横分门类”之法,仔仔细细将内容分析归纳一下,为各章补上节。又如第十六篇,分2章就很勉强,还把一个组织机构砍成了两段来写,这样凑合成2节,不然就又是章下无节,第二章就直接现了原形,章下缺节了。编者既然以大农业的视角来编写《常德市农业农村志》,就应该把常德市各涉农机构均纳入志书,在这一篇内列章写,涉农各局内设机构、下属机构各作一节,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章下无节的问题。而不是仅写市农委一个机构。领导班子成员统一制作表格放在相应机构之下,不单独列节记述。

六是第十四篇农业科技研究以单位设章的问题。志是以事分类,不是以单位分类,所以,一般不以单位名称作章节。这样写,也难以让人认识常德市农业科技研究的全貌,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建议这样列章,可能好一些:第一章科研机构,第二章科研队伍,第三章科研项目,第四章科研成果,第五章技术(成果)推广。章下视具体内容分节。

人物建议不列入篇中,与概述、大事记、附录一样,独立列。人物中分列人物传,将去世人物传记收入,再列人物简介、人物名录。分别收入相应人物资料。重要文献作为附录,也不列篇了。

以上意见和建议,仅是一孔之见,提供给编者修改志稿时参考。


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向满华

2017年6月7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