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共青团志(1988-2010)》评审意见(三)——少年、青年强则中国强
《常德市共青团志(1988-2010)》(以下简称志稿)是自1922年6月成立常德地方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以来首部记录常德市共青团历史的志书,该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自1988年至2010年常德“撤区建市”后“共青团常德市委员会”23年间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带领全市青少年在发展常德市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进程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的历史;充分地展示了全市团员、青年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各种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保护和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青团志被列入地方志系列独立成书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团员、青年是承载国家未来、民族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活跃、最有朝气的力量。记载好过去,就能引领未来、激励后人。我有幸拜读了该志“重大活动”“两联一队”“人物”章及附录,深感一幅幅鲜活的团员、青少年蓬勃朝气与活力的形象扑面而来,很受教育与鼓舞。在此,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老同志,我对团市委领导集体决定让共青团志独立成书、公开出版表示钦佩,对参加共青团志编写工作,孜孜不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编者们表示深深地敬意。
一、志稿值得肯定的地方
1、鲜明的政治观点。共青团志是表现政治性较强的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者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及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较全面、准确地记述了常德市共青团及外围组织学习、工作、活动诸方面的历史,突出记述了共青团常德市委组织全市团员青年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历程。
2、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地方特点。志稿设“重大活动”专章,集中体现了各个历史阶段团员、青年在经济、文化、道德建设中发挥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反映了共青团市委组织各项活动的政策理论水准和执行能力。它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各项重大活动都能根据社会的发展,推出不同阶段的主题。如“青年志愿者行动”,就先后推出“一助一”“讲文明、树新风”“争做雷锋传人,倡导社会新风”等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就先后推出“践行自愿精神,倡树助残风尚”“手拉手、奔小康”红领巾学雷锋助残活动、“圆残疾孩子一个愿望”“送残疾孩子一个惊喜”“为残疾朋友解决一个困难”“陪残疾孩子度过难忘的一天”等主题活动;“企业青工岗位成才活动”,就先后推出“青春献八五、奉献在岗位”“喜迎桃花会、行业树新风、岗位争贡献”“青工岗位技能月”等主题活动,还有“农村共青团成才建功活动”“希望工程活动”等等不一一列举。志书的地方特点主要表现在地方优势和地方独有上。如常德市志愿服务工作摆脱行政推动,实现“报名自由、服务志愿、项目自选、行动自觉”,形成自成体系并影响全省的“常德模式”;1993年团市委组织青工选手参加“全国青工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有四项“五小”竞赛成果获全国二、三等奖,有两项获全省一、二等奖;还有芙蓉学子世纪人才行动奖励助学活动(全国知名品牌活动),从1997年(志稿从2001年写起,到2002年就有五届,据此推断该活动从1997年起)起至2010年,每年给予100多名高考成绩优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3000~5000元一次性奖励。
3、部分章节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书写符合志体。志稿中第五章重大活动第一、二、三节,第七章“人物”基本上可以认定为志书评审稿,资料上没有明显断代现象,内容记述也比较连贯,人物传中8个传记、10个人物简介,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事迹感人,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思想境界不愧于青少年代表的楷模,值得后人推崇、效法。
二、志稿存在的不足
1、部分节、目资料缺乏完整性。资料是志书的生命,是用之当代、传于后世的宝贵财富。志乃信史,即它反映的事物是真实可信的。这就要求志书必须有大量的翔实的资料作基础和依据。反之,即使观点很新、文字很精,这样的志书就很难使人置信。总之,资料的有无、多寡、是非、正误、真伪、曲直,是能否成志和志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志稿有部分节、目还需大量补充资料:如P257青年志愿者表彰这一目,仅列了几年表彰的名单,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组织,如何选拔,有那些特别值得一书的典型事迹等都不一而知,读后让人感觉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P284“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全篇大部分列个人或单位名单,这里重点应记述这一活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组织实施的特点、特色,名单是否可考虑不列?P294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该活动从1989年开始,这一年还有市科委、团市委如何组织、如何培养的资料,以后就只有199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青年星火带头人名单,共青团常德市委的行导作用文中没有交待,且14届青年星火带头人只列了7届,不知编者取材标准是什么?P303“杰出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评选活动,只见五届杰出农村青年科技带头人名单,不见团市委做了那些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亦不见这些带头人的先进事迹;P318芙蓉学子世纪人才行动奖助学活动,共举办十二届活动,这个全国知名品牌活动,文字记述不多,大部分篇幅列了2001年、2002年、2008年受奖励学生名单,为何单列这三年学生名单,从志稿中也找不出规律;P341第六章“两联一队”,该章各节大部分篇幅只记了委员会议、学联代表大会、少先队代表大会,每届会议执行情况没有任何交待。由于资料缺乏连续性、完整性,加上编者取材的随意性,导致志稿平淡、索然寡味,看不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必然性,领悟不到共青团常德市委在这些事件中对团员、青年的引领作用。
2、志稿文字不够简洁。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明代文学家吴纳说:“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都强调行文必须简洁。孔子编修《春秋》一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重大史实,而全书仅一万六千余字,平均每年还没用上七十个字。其文字的简洁精炼,确实不愧为后世编写史、志的楷模。我们编志,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同样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不努力提高编者的概括能力,不狠下修改、删节功夫,恐怕难实现“文约事半”的目的。志稿首先要删除对某一事物进行宣传解释教科书式的段落,如P285“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广大青年……培养企业新一代合格劳动者为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如P28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P294“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P300“实施常德市农村共青团抓项目、建基地、强基层工作‘845’计划是团市委……等”。二是要删空话。如P233“志愿者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经常化、具体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形成了学雷锋光荣,争当先进光荣的良好氛围”“这些活动体现了教育的层次性、深化了活动的主题”等此类多余句,志稿中是举不胜举。其三是删冗字。如“了”字,有开展了、提出了、为了、成立了、举行了、参与了等等,我们读志书要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事件正在进行中。“了”字改变了语言环境,让读者感觉是在读总结材料。还有为××、使××等字句必删。
3、化文为志功夫做得不够。志书编者要将搜集的文件资料消化吸收、提炼升华、寻找规律后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出来。如果简单地用拿来主义,志书就体现不出深度。如P282“青年就业创业行动目”,基本就是原文抄录工作总结。
4、选材不当,综合提炼不够。志书在使用材料上必须精选,不能搞资料堆砌,要把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写进去,并力求精简。志稿P330“抗灾救灾”节,写1991年、1996年抗灾救灾就有选材不当,资料堆砌之嫌。编者没有站在全市的高度综合情况,而是先写团市委,后各县分述,再次是市直相关战线分述,用了几千字的篇幅,读者对全市受灾情况、抗灾典型不得而知。该节也有写得好的,如1995年抗灾救灾,篇幅千余字,既有综合情况,又有感人的典型事迹,可作为该节范本。
5、志书硬伤问题。造成志书硬伤主要是资料鉴别不到位,打印校对不到位。如P274“1990年4月1日~9月30日为竞赛阶段”。前面交待省经委、团省委5月发通知,团市委是根据通知精神发文,为何竞赛从4月开始?P335“武陵区东郊乡和平村”,据我所知东郊乡只有甘露寺、楠竹山、三闾港、高坪头、唐家溶、皇经阁、赵家石昏、皇木关村,根本就没有和平村。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请批评指正。
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