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志鉴编纂>详细内容

《常德统计志(1949—2015)》评审意见(二)——统计数据凸显常德崛起

发布时间:2018-02-09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德统计志(1949—2015)》是一部奋斗史,全面客观记述了常德统计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是一本工具书,为常德统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一张全家福,全景式展示了常德统计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部志书清晰勾勒出了常德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数据变化轨迹,让人们从数据中直观感受、享受常德不断崛起的喜悦。

我们清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统计数据挤水分将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最近,我们也注意到了有新闻报道天津、内蒙古等地对经济数据主动挤水分)。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就需要用科学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改革的要义是破与立,而破立的选项、路径、参照物,都蕴含在历史当中。综合上述理由,我们可以结论:编纂《常德市统计志》是有意义的,是上一轮想修却没有修成的。

根据安排,我拜读了该志稿的第七篇、第八篇以及附录的全部内容,总体感觉是一部政治观点正确、资料详实、语言流畅、特色突出的优秀志稿。修是评的基础,评是修的继续。志稿评审的主要目的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将其打造为精品佳志,留存后人,实现“彰善引风气”的目标。基于此,下面我提出几点值得商榷之处,这些意见也不成熟,仅供编者在修改志稿时参考。

一、关于志书时间断限与资料缺失

一是志稿时间断限的问题。翻阅本志稿,存在有时间断限。记述常德统计工作的时间最早是1932年(大事记、机构沿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记述常德统计工作的最早时间上限为1952年(常德市专员公署财政委员会成立统计科),若将志稿的时间断限定为1949年,则显得志稿时间上限不够严谨。因本志稿为常德市统计部门编修的第一部部门志,建议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常德市设立统计工作部门的时间为上限(即1952年)。

二是章节的资料缺失。第七篇第二章第三节“为民办事实考核”,仅仅叙述了为民办实事考核发展变化情况,没有该考核的完成情况,不能体现常德市对此项工作落实完成程度。建议补齐资料,完善落实情况。第八篇第二章和第八篇第三章均有第三节“统计数据”,但剩余的第一章、第三章──第九章,没有第三节“统计数据”。建议根据其具体内容补齐,若其余区县市确实没有该内容,则根据资料将第八篇第二章和第八篇第三章内容精简节选补录进所在篇章的第二节。

二、关于志书写法

一是志稿编写一般是章节体,主要说明事物纵向发展变化,但本志稿中还存在有总结式和说明性的语言。P256,“小康监测工作方法过程”,出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体现在四抓”等典型的总结式结构,属于总结式写法。P448─P451,“人口统计”“建筑业统计”“交通、邮电统计”“对外贸易统计”“财政统计”“金融统计”等文中第一句均为说明性的语言。建议统一文风修改为志书写法。

二是志稿语言应为述而不论。P258,“2015年度常德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点和成效”一文中的“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主法治更加完善”“文化建设稳步发展”“生态建设不断推进”等违反了述而不论的志书写法,且文中的数据已经体现了“稳中有进”“持续改善”“更加完善”“稳步发展”“不断推进”,这些词语完全可以删除不用。

三是简称的规范使用。P264,“新型工业化考核”一文中出现多个,不同文件均使用《办法》《通知》的简称,不够严谨也让读者容易混淆,建议以发文时间来区别,如2007年《办法》、2008年《通知》。

三、关于体例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指组字[2008]3号)第十一条已经明确了志稿的体例: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这些健全的要素是成功志书的基础,但该志稿还是出现了体例缺失的问题。

一是随文图片缺失。纵览全书,仅在书前彩页设有图片,随文图片一幅都没有。随文图片它既是辅助记事的手段,又能增加志书的美感,随文照片入志,形象具体,起到文字难以描述的作用。其直观性和对文字的相辅相成功能,可使志书省去很多繁文,起到文约事丰的效果。

二是人物传记缺失。人物传记应属志书后篇章,本是我审读范围,但我翻看全书却未发现人物篇。一部部门志书汇集部门发展变化,就不能见事不见人,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设立人物志,辅之以事系人,就能人、事结合,给人以立体感。同时,人物是最活跃的因素,生动的人物资料也是最富有感染力量的教材。人物传记应传详个人事迹,显其身世,明其功过。把握传记也有两条,即“传主”要选准,有很强的代表性;事迹要突出,有感人之力,且能用生动的文笔记述下来。志稿若因“生不立传”,而没有撰写人物篇,建议可用人物简介或人物小记来替代。

三是索引的缺失。志书需要编辑索引是志书的体裁形式所决定的。志书遵循事以类从的记述原则,但在分门别类进行记述中,对同一事物的记述由于分类解析而造成在不同部类、不同章节(包括传记和附录)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如:工业,就可能在第二篇第二节的工业统计、第七篇第一节的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第四篇第二章的经济普查等多个章节出现),用目录去查阅该信息要对事物从不同角度去查阅志书才能窥看全貌。索引能够在不影响志书自身系统性的前提下,把分散志书各章节的信息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信息系统。另外在成书时形成索引,还可以检查对某一重要事物的记述是否完整,有无不必要的重复,分类是否合理,检查硬伤,从而检验志书质量。

四、关于表格设置

一是文表重复叙述的问题。P298─P300,第三、四、五段已经阐明自2002年起“三定”编制的内容、县统计局历年来“一把手”和历届班子成员名单,但文后又设置了“汉寿县统计局历届班子成员名录”和“汉寿县统计局机关内设机构与核定编制情况表”,此属文表重复。建议删除“汉寿县统计局机关内设机构与核定编制情况表”,精心编排“汉寿县统计局历届班子成员名录”,使之更加清晰直观。P306─P309(桃源县)、P317─P318(临澧县)、P339─P342(津市市)等均有上述情况,请统一修改。

二是第八篇表格设置不统一的情况。虽然第八篇区县(市)统计工作第一节的设置均为统计机构,节内第一张表格基本都是各区县(市)历届班子成员名录,但是表格内芯设置得五花八门。建议统一表格内芯设置,“任职起止时间”

“姓名”“性别”“职务”“备注”等基本要素要齐全。

三是表格编排问题。表格编号的标准格式是:篇序+章序+节序+表序+表名,并置于志文对应处。譬如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第一张表设为:表1-1-3-1……。表格表题的字级字号应大于表中文字字级字号,表题应高于表序,计量单位和表序高度一致。表体中空白表示缺资料(应有而未有),一字线“─”表示没有数据发生或数据为零,符号“…”表示有数据但未达到计算单位要求的最低点。表下说明不能写成“注:……”,应写成“说明:……”。建议全书参照上述格式统一修改。

五、关于附录的设置

志书附录是对正文补充、拾遗和印证,一般约占整本志书的5%~10%,而该志稿附录约占全书篇幅的1/5,着墨过重。建议编者谨慎选择附录内容,缩减篇幅,提取精粹,留存后人。另外附录第二点“近年获奖统计分析选录”标题有待商榷,志稿的时间断限已明确了时间范围,故建议更名为“获奖统计分析选录”。

志书编修是中国独有的特色现象,如何编修,如何记述,也是见仁见智。以上就《常德市统计志》部分志稿拜读之后谈了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陈大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