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以史铸魂>志鉴编纂>详细内容

《常德统计志(1949—2015)》评审意见(三)——发展“晴雨表” 统计百科书

发布时间:2018-02-09 信息来源:市委党史办 浏览次数: 【字体:

根据市方志办的要求,我对《常德市统计志》初稿的序言、凡例、图片、目录、概述、大事记及志稿第一篇至六篇进行了认真审读,深感这是一部结构合理、语言流畅、资料翔实的好志稿,是一部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一部统计资料的百科全书。但是,作为一部送审稿,志稿某些地方也存在一些瑕疵。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的那个几乎人尽皆知的故事:诗人贾岛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到底是用“推”还是“敲”,冲撞了大诗人韩愈,韩愈听说原委后转怒为喜,还说用“敲”字好。后来还有人说,如果是访友,就用“敲”字,如果是归家呢,就用“推”字。若用这个故事来套用《常德市统计志》,从精益求精的角度看,志稿也还存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推敲,以使《常德市统计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合理的结构是志稿成功的前提

作为《常德市统计志》,其大的结构是合理的,这也是这部志稿成功的一个前提。《常德市统计志》共设8篇,另设附录,前有概述与大事记,另有英文目录与后记。从篇、章、节大的编目结构的情况看,横排分类比较合理,没有交叉重复。很明显,作者在进行全书的编目时,是用了心的,很费了一番脑筋。从大的结构上看没有问题。

但是个别地方,我认为可以作适当调整。如在附录中的“部门统计简介”,我认为放入附录不太合适。志书附录一般是指附于志后以原原本本保存地方文献和珍贵资料的汇录。所以这个部门统计简介还是另作一篇或一章,放在附录之前的某位置较好。

P88“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第一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制度的沿革”与第二目“固定资产投资定期统计”,内容上大体是相同的。P103至P106,二个目的内容也没有厘清,内容重复,有的是原文字的重复。内容前后纠缠,标题含糊不清。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修志人员,看这些文字时,感觉非常吃力,不知所云。

P143“人口普查”一章,第一节是第一至五次人口普查概况,第二节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三节是第六次人口普查范围、内容和基本方法,第四节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过程,第五节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成果,从编目上来讲,是不对等的,不平衡的。

P220,城乡划分统计,算不算基层基础建设?建议放到综述。

 

二、合符规范是志书编修的基本要求

捧读《常德市统计志》,处处可以感受到编者对志书编纂的老道,对规范的熟稔运用。对于数字、标点、文字格式等等一些用法,还是注意了用志的一些基本要求,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由于可能是众手成志,或由于时间原因,志稿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符规范的地方。

关于断限。本志的断限,上限是1949年,下限2015年,虽然在凡例中作了说明,个别地方有突破,但是大体上,在重要的地方,都不能突破上下限,也不能少写,上下限中内容要写足。但是“大事记”开始就是从“1932年民国21年”写起,我以为是不妥的。民国21年至民国32年4小段,应该删除。其内容可以在概述其它合适的地方写明。而且,民国纪年的正确写法应该为民国纪年在前,然后加括号。如:民国38年(1949)。P65,工业产值产品统计,只到1987年。工业增加值,1990年之前的情况没有。前者,1987年之后,如果没有进行统计了,要有一句锁口的话,如1988年至2015年,没有进行统计,工业产值产品统计数据付缺。后者,加一句1990年之前的工业增加值没有进行统计,这样读者就会明白。如果有数据,而没写进来,缺头断尾,就违背了修志的原则——纵不断线。这就不是1949~2015年的统计志了。P69、P76、P88等处也是这样。很多地方,只写了中间一段, P35第三节主要职责,是从1995年写起;P115,服务业统计,是从2007年开始写起;P140,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只写了1978年至2015年。

关于概述。1936年编修的上海《川沙县志》首次设置了概述。这部志书的编修者是大名鼎鼎的黄炎培先生。黄炎培先生在《川沙县志》的导言中,深刻阐述了志书中设置概述的意义和作用是“重在简略说明本志内容之大要”“使手持此书者,读概述后,进而浏览全文,其繁者可以用志不纷,其简者亦将推阐焉而有得,或竞不及读全文而大致了了。”在志书中设置概述,是志书编修体倒的一个突破、一大创新,它丰富了志书的记述方式,弥补了历代志书体例的不足,使志书的记述方法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志稿的概述,从写法上来讲,最大的不足是把它写成了一个总结报告,而不是志书语言。正确的写法是,横向划块,然后依时叙述。去掉那些形容词、排比句,把统计工作的几个方面,大的事情叙述清楚。不要把概述写成总结,也不要写成八股文。

数字的用法。按照2012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数字用法》规定,计量、编号都要用阿拉伯数字。概述中P1,连续一段中,都是用了中文数字。“市统计局内设机构由两个科室扩展到九个行政科室和四个直属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由几人扩至七十余人,党的基层组织由一个支部扩至一总支四支部,县级统计局内设机构一般都扩至五个,工作人员都在二十人以上;国家统计局常德调查队内设机构至2015年也达八个,工作人员近三十人。”这些都不合要求。

用数字表述范围时,可用波浪线“~”或短横线“-”,但是地方志部门为了全书的统一和不引起歧义,一般用波浪线“~”表示。《湖南省志行为规则》就明确规定年代的起止,不用短横“-”,要用波浪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也是这样要求的。我们开篇就遇这个问题,封面就是《常德市统计志》(1949-5015),应该用“1949~2015”来表示。志稿在表示数字范围时,绝大部分都用了短横线表示,极个别的地方用的是波浪线。这些问题存在于文内、表内各处,数量比较多,需要一一更正。这里不列举了。值得注意的是,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范围使用波浪纹号“~”时,有些单位是可以省略的,有的则是不能省略的,这也是修志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如P118,连续有4个“2000年-2015年”,前一个年字是可以省略的,短横线应改成波浪线。有些是不能省略的,比如5万~20万元,不能写成2~18万元,省了可能造成歧义。

图片的处理。第四篇至第六篇,文中插入了大量黑白图片,这些图片,有的没有多大作用,不说明什么问题,有的文字说明要素不全,更主要的是,与其他篇不一致。图片建议统一放到凡例后加以说明。

通典不录。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层次比志稿高的,通用的文献、事件,就不要写进志书里,自然会有其它的志书去写这些内容。志稿中存在着大量的上级文件的基本抄录。P157经济普查下面的小序,就是这个问题。

志书要求用第三人称来写。本志稿中大量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如图片中第一幅图的说明“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来常德指导工作”,这个“来”字,就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应该用“到”字。图片中多处用了“我”字。另外如P137中的“我市”,要改成“常德市”。志稿中其它地方也还是类似的地方,如“我省”“我局”等。

标点符号的用法。志稿在标点符号的用法上显然也是倾注了许多心血的地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引号的用法。一般来说,除了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或者直接引用原文,一般不用引号,包括授予的荣誉称号、一般性的一些提法等。按照国家规定,节日是不加标点的,但是要写明节日名称。志稿对有些名词,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应该按要求全书统一,这里也不一一列出来了。

表格的制作。编者显然也注意到表格的规范。如两边不封档,表格标题中不出现表字,添加表号。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有不严谨之处。以P30、P31的表格为例,存在的问题,一是没有表格标题。可以取名为“1980~2015年常德市统计局领导班子名单”。二是没有表号,第一页表,要在表格或上方,顶格写“表1-1”,表示是第一篇第一个表。如果表有翻页的情况,应该在续表左上方空一个汉字,在原表号前加一个“续”字,让读者明确这是续前一页表。如“续表1-1”,表格两端不封档。

表格前后要一致。安乡、石门的调查队领导班子都是列表显示,汉寿则是文字表示。

要素齐全。图片说明、表格标题,有不少的地方存在要素不全的问题。如图片说明“2012年6月书香萦绕庆六一活动”,6月几号?在哪里庆六一?哪些人参加?“常德国调队志愿者献爱心活动”,就是一句话。

小序。编者在有的章下设了小序,有的则没有,应该大体上全书一致。P157、P176、P247有章下小序,其余则没有。小序不应是对后面内容的重复,而是对该目录下内容的解释与概括,揭示规律,引起读者兴趣,让人对该目录下的内容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详略得当。从P21的2012年开始,大事记记录了很多小事。如“4月2日全局立足岗位创先争优我为党旗添光彩业务技术大比武开赛”是大事么?2013年“市统计局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经济止滑和上半年经济形势预判组织开展调研”是个什么大事?

P136,P137,“为了……”这类废话句式志稿中很常见。我在志稿写了下句“为了何其多”,这些句式看得让人头痛。去掉这些话,完全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三、语言文字是志书富有生命的体现

如果把一部志稿的结构比作一个人的骨架,那么文字就是这个人的血肉。精当的语言文字,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志书更富有生命力。否则,志稿就像一个病人,站立不起来。应该说《常德市统计志》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是下过苦功的。在整部志稿的审读过程中,基本没有错别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但志稿是并不是十全十美,在这里我提一些粗浅看法。

语体文。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明确方志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要求“行文力求朴实、简炼、流畅”。它与同属于记叙体的总结报告、调查报告等,有着很大的区别。遗憾的是,本志稿中,大量的文字,是文件的基本抄摘,是总结报告的直接挪用。从我看的部分来看,从志稿开始的概述,至第三篇专业统计,就存在着总结报告式的写法。请看概述的几个标题:统计组织体系逐步健全;统计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统计生产方式更加先进;统计调查有效实施;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统计文化建设成果纷呈。每个标题下基本都有“1、2、3、4”,之下还是“一是二是三是”。从第四篇普查至第六篇统计建设、管理与服务,这3篇,文摘抄录、总结报告摘抄的情况更为严重。我认为要说志稿的问题,这可能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估计,我看的第一至六篇,前3篇是一个人撰写,后2篇是另一个撰写。前者还进行了一些加工,力图把找到的资料变成自己的语言,后者基本上照录。

P4“四大工程一是……二是……三是……四是……”这是典型的总结写法。

P28、P29、P42、P220基本上是文件名与文件编号。

P146,“第六次人口普查过程”一节,“宣传发动、普查准备、实地普查、普查资料开发”,从标题到内容,基本是把人口普查的总结移植下来了。我们在写总结,写方案时,可以写“为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人口普查宣传氛围”“德山开发区利用大型电子屏滚动进行人普宣传,在高速公路旁以200平米的广告牌宣传人口普查达3个月之久”,但是作为志书,这些都是废话、多余的话,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P92至P95,P101都是总结式写法,很多内容都没有变成志体的语言,就写到了志稿中。文件内容的堆砌。

P143“人口普查”一章,第一节是第一至五次人口普查概况,第二节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三节第六次人口普查范围、内容和基本方法,第四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过程,第五节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成果,不仅从编目上来讲行不通,从文体上来讲,基本上总结抄录。

有些表述值得探讨。如序中的“收记数史官之功,获弘统计文化之效”。我反复啄磨,大约理解了作者的意思:统计人员是记述数字的史官,志稿呢,起到了这样的史官之功,又弘扬了统计文化,收到了记录统计文化的效果。好几层意思夹杂在里面。但是这样的话,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一般群众更难以明白。第二篇、第三篇,名为“专业统计”,而且还分上下两部分。什么是专业统计,字面上理解,相对应的是业余统计或叫不专业统计。分上下这个做法是比较少见的。可能作者是觉得全部放一个篇,内容太大,显得太大,与其它篇不平衡。我看了一下参考资料,如上海的统计志,专业统计的内容,大体都叫统计报表制度。通俗点讲,就是我们的统计有哪些项目,有什么变化,是怎么统计上来的。有的名词不确切。如序中“新中国”“建国”,后面凡例、概述中也出现过。作为志书,这样提都是不妥的。我们的官方文件,都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表述,“新中国、建国”只能是用作平时的口头表述。中国不是1949年才有的。凡例中“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论述”要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为准。P3“超微机”“应用终端一员数机”这些提法也不确切。P12“文化大革命”前期,到底是哪一年至哪一年,志书要求准确。P128、P129,前面用“六五”时期,后面用2006年。什么是“六五”时期?不准确。有些口头语,俗语运用得当,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有些口头语,若干年后,后人会看不懂。如P17“衔接人社局确认马莉等15名同志具备统计系统任职资格”,衔接一词就会造成后人不懂。

行业用语要慎用或加以解释。P135,R&D资源清查,无解释,可能行业内的一些人都看不懂。专业术语的用法。志书的阅读对象是社会大众,涉到到专业用语时,尽量不用,如果需要用,一般要加以解释。P15全面实施7+1一套表制度,没有解释,普通读者就看不明白。

以上看法只是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请批评。


(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罗志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