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教育志(1988-2010)》评审意见(一)
《常德市教育志(1988-2010)》修志工作者历时五年多,经广泛采集资料,多方征询考证,细心编选,数易其稿,终于编成这部专业志书,值得祝贺!我有幸拜读该部志稿前半部分,参加此次评审会,感到十分高兴。总的印象是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特色突出,体例完备,语言精练。全志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用大量史料展现常德教育事业23年的发展历程,全体教育工作者牢记职责,不辱使命,脚踏实地,负重奋进,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一篇篇常德教育事业光彩夺目的篇章。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三大功能,都在志稿中得到具体体现。
一、观点正确,主题鲜明
志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存真求实,全面展现了23年常德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这23年,常德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常德在“两基”达标建设,巩固发展“普九”成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常德教育20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教育强校——强县——强市推进战略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各类教育比较均衡协调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教育发展格局,观点正确,主题鲜明。
二、内容翔实,特色突出
志书所以能存世,它的生命就在于资料。志书是资料性著述,只有各个门类的资料翔实完备,准确无误,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溢美、不隐恶,记录是非曲直善恶,忠实于客观事实,从而增加志书存史价值,增强志书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学术品位性。志稿在资料录用上,一是坚持了纵不断线的原则。每项事业既记述了源头,又记述了事物发展关键节点的转折,将事物发展的脉络、起伏、变化用史料、数据串联一起,渲染出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志稿既有面上综合情况的记述,也有个别点上情况的介绍。二是突出重点彰显地方特色。1988~2010年常德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把“普九”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20条)》,提出教育“必须超前发展,优先发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发出通知,向各市(州)全文转发了常德市的“教育20条”。《湖南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等多家媒体也派出采访团到常德,总结、推介常德落实教育优先地位、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经验;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作出《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把发展教育摆在推动富裕文明和谐常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实施“强校——强县——强市”推进战略。常德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发展时期。
三、体例完备,语言精炼
志稿述、记、志、传、图、表、录一应俱全,行文符合要求,较规范,名称运用、数字用法、行文注释均符合编志行文通则的要求,文风严谨、朴实、简洁,语句通顺。以叙述语言叙事,不使用华丽辞藻,不堆砌。既朴实无华,又不觉枯燥乏味。志稿中统计图、表亦真实地再现了志书相关内容,补充了文字记述之不足。志稿在计量单位、简化汉字的应用上符合国家统一标准。
志稿的成功之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若从打造精品佳作来要求,这部志稿还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
一、志书名称应该统一规范,不能随意更改
本志稿封面和扉页所用名称为《常德市教育志(1988-2010)》,而志稿正文页眉用的又是另外一个名称《常德教育志(1988-2010)》,后者去掉了一个“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那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编者有必要将本志稿名称统一规范为《常德市教育志(1988-2010)》。
二、志稿有必要增设一些图片,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和历史留存价值
《常德市教育志(1988-2010)》整部志稿只在前面安排了20个彩版,且大部分为领导视察的照片,显得比较单一。编者可考虑增加一些反映这些年来常德市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照片(反映各个学校硬件建设飞速发展的照片,有影响的奖项、荣誉留下的照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精彩瞬间的剪影),并有意思地选择一些新旧照片进行对比,作为插图置于志稿正文之中。有时一幅好的图片会起到文字不可替代的效果,笔者认为这么一部100多万字的《常德市教育志(1988-2010)》插入200多幅照片都是很有必要的。
三、志稿有些内容欠准确,有待核实清楚
如P43第二行“5月22日~16日”,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时间表述,不知是编者笔误将这个大事条目时间弄倒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有必要核实清楚,修改过来。又如P398“1994年常德市文盲、半文盲情况统计表”第六列、第九列都是“非文盲率(%)”,但表中的数字又不相同,不知是何原因?编者有必要核实清楚,将其更正过来。
四、大事条目的排序值得推敲,有必要进行调整
没有具体日期,只有月份的条目应该放在当月所有大事条目的后面;没有具体日期、月份的大事条目应该放在当年大事条目的结尾进行记述。如P25第11行“12月”这个大事条目就应该置于该月所有大事条目之后,也就是应该移到“12月22~23日”这个大事条目之后。时间为“暑假”的大事条目放在哪月进行记载志稿应该统一,不能像本志稿6月、7月、8月三个月随便放。又如P27倒数第8行“11月”这个大事条目放在了“6月15日”与“8月”两个大事条目之间,不知是时间弄错了,还是放错了位置,有待核实修正。
五、志稿标题表述欠妥,有待斟酌。
P102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修订规划”表述欠妥。因为“修订”一词的意思是“修改订正”,是对原有的进行修改完善。而《常德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是在这个时期制定,然后不断修改完善的,光有“修订”二字不能概况全过程。可考虑修改为“第一节出台、调整规划”。
六、章、节标题外延不符,有待斟酌
P190第三篇第二章“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紧接着该章第一节标题为“教学常规管理”。笔者认为既然有“教学常规管理”,就有相对应的“教学非常规管理”或“教学特殊管理”,而该章下面又只设了“第一节教学常规管理”和“第二节教学研究”两节,没有设置“教学非常规管理”或“教学特殊管理”相关节目。章标题外延明显超出节标题的外延,章、节标题有待斟酌调整。
七、时间表述应该规范统一
大事条目出现了不少“本月”的时间表述,而这个“本月”又在几个月之间,“本月”具体是指哪月不能确定,让读者不好理解,有必要将“本月”全部改成具体的月份,简单明了。本志稿年代表述出现了以下五种不同表述方式:第一种表述方式如P1倒数第一段第一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二种表述方式如P14倒数第一段第一行“20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第三种表述方式如P67第二段第一行“本世纪初”,第四种表述方式如P402“办好乡镇农校是九十年代实现‘两基’的重要条件之一”,第五种表述方式如P6倒数第一段第二行“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笔者认为前面四种表述方式都欠规范,不符合志体时间表述要求,还有可能让读者产生歧义,有必要将前面四种表述方式分别修改为:“从20世纪90年代”、“20世纪60、70年代”、“21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本志稿年份表述方式也出现了以下六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第一种表述方式如P1第三段第一行“1988至2010年”,第二种表述方式如P7第四段第三行“2010年~2014年”,第三种表述方式如P7第一段第三行“2001到2002年”,第四种表述方式如P17第四段第八行“2008年至2010年”,第五种表述方式如P304倒数第四行“2001年到2010年”,第六种表述方式如P259第三段第一行“1989~1990年”,笔者认为前面五种表述方式都欠规范,不符合志体时间表述要求,有必要将前面五种表述方式分别修改为:“1988~2010年”、“2010~2014年”、“2001~2002年”、“2008~2010年”、“2001~2010年”。志稿月份、日期表述也欠规范,有必要进行规范统一。如P149倒数第二段第一行2000年元月应更改为“2000年1月”,又如P399第二段第二行“9至10月”可更改为“9~10月”,又如P35第13行“3月~5月”应修改为“3~5月”,又如P36倒数第五行“6月4日~7日”应修改为“6月4~7日”。志稿特别是大事记中月份、日期这种不规范表述还有不少,编者有必要在总纂时将其修改过来。
八、志稿中有些缩写应该加括号予以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如P4第三段第五行“全市‘五个口子’教育经费落实不够理想”,这里的“五个口子”现在不懂行的读者阅读起来都不能理解,再过几十、几百年后就根本无法读懂。所以有必要加括号对“五个口子”加以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又如P42第八段第一行“要求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这里的“两课两操两活动”有必要加括号予以说明,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又如P42倒数第三段第二行“招收社来社去学员200名”,这里的“社来社去”有必要加括号予以说明。又如P44倒数第九行“全区教育战线掀起了批判‘两个估计’的热潮”,这里的“两个估计”有必要加括号予以说明。
九、志稿中使用了许多“了”字,可考虑去掉
如P69第一段第二行、第三行“常务副市长陈文浩和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元英又对改革作出了指示。2003年市教育局组成了改革工作小组”,这里的两个“了”字都可去掉。因为志书记载的都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文字记述中再加上一个“了”字就是多余的。志稿中这种多余的“了”字还有一些,编者在总纂时可以一并删除。志稿中还多处用到“共”字,显得有点多余,可考虑将其删去。如P68第一段第五行“1988年,全市共有党政机关幼儿园10所”,这里表示全市党政机关幼儿园的总数,没有必要加上一个“共”字。
十、志稿有些内容记述不全面,有必要进一步补征资料丰富内容
如P68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机关单位幼儿园”,志稿只交待了常德市直机关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前身)、澧县机关幼儿园(澧洲幼儿园前身)先后于2002年、2004年实行国有民办制,接着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实行国有民办的过程,其他8个区县(市)机关幼儿园走向市场的情况没有进行任何交待。笔者认为志稿这种处理有点欠妥,应该考虑增加对其他8个区县市机关幼儿园走向市场情况的简要记述。又如P401第六篇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目“农业技术培训”只有150个字,笼统地交待了1988~1990年常德市初等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培训人数。而该项工作始于1979年,除1988~1990年这三年之外前后几十年的培训情况没有丁点文字予以记述,编者有必要进一步补征资料,把1988~1990年这三年以外年份的培训情况予以记述,还可以列一个表加以辅助说明。又如P159第二篇第五章第一节三、四两目“教学安排”“师资调配与培训”,志稿都只记述了一些原则和要求,这两项工作在全市各个学校是如何开展的却没有进行记述,显得比较空洞。编者有必要补充一些有血有肉的具体东西。有些大事条目记述内容不完整,让读者产生一种有头无尾的感觉,编者可考虑将其补充完整。
十一、志稿有些没有抓住记述重点,有必要进行调整
如P190~191志稿第三篇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常规管理”,这一节只列举了市教委出台的《教学常规》提出的要求和规定,但这些要求和规定在各个区县(市)是怎么具体执行,执行过程中如何结合各个学校实际不断加以改进,取得了哪些成效?志稿却没有给予记述。笔者认为志稿应该将记述的侧重点放在各区县(市)的执行过程及执行效果。
十二、志稿列举的数字与记述的情况不符,编者有必要进一步核查,予以修正
P403倒数第一段“1995年2月,常德市教委表彰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其中,全市有33所乡(镇)农校被评为先进乡(镇)农校”,紧接着志稿列举了全市被评为先进乡(镇)农校的单位,又只有23个。不知数字弄错了,只有23所农校被评为先进乡(镇)农校,还是志稿没有列举完整,编者有必要核实清楚。
十三、志稿有些内容篇幅过多,有待调整
P305第五篇第一章第三节“教学设施”中“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占用了志书9个页面的篇幅,显得有点繁琐。笔者认为该内容应该进行记述,但没有必要将该校所有实践教学基地一一列举出来,且这些基地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经常性地会有所变动,只须用一段文字概况性地进行记述就可以了。再者本节是反映常德所有高校的教学设施,而志稿占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其他几所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又没有记述,有失偏颇,有必要进行调整,补充一些常德其他几所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的记述内容。
十四、地名应该准确无误,统一规范
如P401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三行“1984年,常德市开始大办乡(镇)农校”,这里的常德市应为“常德地区”。因为直到1988年常德才实行地改市。又如P409第三段倒数第三行、第五段第一行两次出现“各县(区)农场分校”,为何此处机构删除了“市”,是不是此段时间此项工作在津市市没有开展,但这两处所记述的农广校的学籍管理与教学管理两项工作在津市市不可能是一片空白,所以这里的“各县(区)农场分校”表述不准确,应该修改为“各区县(市)农场分校”。
十五、数字表述欠规范,有必要加以修正
志稿中有些数字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本志稿用的是中文数字,有必要将此类更正过来,加以规范。如P69第一段第四行“聘期三年”、P108倒数第三段倒数第一行“劳动技术等十三科”、P306第一行“1996年投资近四十万元的图书馆和食堂计算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这里的数字都有必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志稿中这种不规范的数字表述还有一些,编者有必要予以修正。
十六、代号表述志稿前后应该统一
P43、P44“七·二一大学、五·七学校”这两个代号出现多次,有的地方保留了中间那个分隔号,有的表述中又将分隔号去掉了。笔者认为这里的“七·二一”和“五·七”是一个代号,中间的那个分隔号不能去掉,编者应该将分隔号去掉了的地方补充上去。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总之,暇不掩玉,只要编者仔细斟酌,认真修订,该部志稿就会成为专业志中的精品佳作。
(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方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