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发展改革志(1988—2010)》评审意见(一)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常德市同全国一样,走过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程。《常德市发展改革志》(1988—2010)真实记载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部志书多视角、广视域记载了常德市20多年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经济体制变迁、社会事业进步、招商引资推进、园区建设提速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彰显了常德市各级党政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砥励前行、发奋有为的精神风貌。这部志书是人们认知常德、研究常德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修志问道,以启后人。本志稿体例详备,史料详实。洋洋百万字的改革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为后人继续探索前行提供了“龟镜”。
本志有诸多鲜明特点。
第一、条贯有序。编者按照“横分门类、类为一志”的分类原则,将发展改革部门的工作与职能分为机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革、计划(规划)与执行、项目建设、开放性经济与对口支援等六篇,分类很科学,所载内容全面,实现了20多年发展改革历史的“全覆盖”。在篇之下按一定逻辑分若干章。对篇的内容层层展开、递进记述。条分缕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科条一律,粲然有序。如第四篇,在“计划(规划)与执行”之下分第七个五年计划、第八个五年计划、第九个五年计划、第十个6年计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共五章,对每年五年计划(规划)的内容及执行结果作了详细记载,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第二、言辞简质。从总体上讲,本志稿语言流畅、干净利索。没有病语,地方语(方言)、口语及文白相间等现象。本志采用的是语体文、记述体。全书语言风格一致,文风统一。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表明编者文字功底不浅。
第三、史料丰赡。资料性是志书的特质。本志稿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表格资料。文字资料除了记载机构变迁及职能职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计划的制定与执行、项目建设与管理、经济开发区建设及招商引资等资料外,还选录了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以及人物简介。72张彩照反映了发展改革部门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为志文增加可读性。表格是志书的一种表现形式。编者采用大量表格,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表、各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统计表等,丰富了志稿内容,使志书所记大事可信,为增加志书的可信度提供支撑。
第四、站位高远。本志稿政治站位高远。编修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常德市发展改革的巨大成就,以记成绩为主,突出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突出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特别是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对口援建等方面活动中的主体、主力军作用。整部志书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正确。以突出党的领导为例。常德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对发展、改革的正确领导,围绕常德人民的根本利益谋划当前,擘画长远;在抓改革抓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在各五年计划的制定执行、项目建设、以工代赈、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等都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进行的。编者政治意识强,政治站位高。这是这部著作最突出的亮点。
这部志稿的特点和优点不只这些,还可以列举很多。
志书的生命在于质量。按照志书的质量标准,本志稿还有很大的修改空间。笔者兹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调结构”。一是要调整“序言”结构。“序言”怎么写,编者要进一步研究、斟酌。去掉“序言”第二自然段(现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成就。“成就”应在“概述”中撰写),增加:前部《计划志》的编修情况;编修本部《发展改革志》(1988—2010)的目的、主旨及本志的功用;就读志用志提出要求。对“序言”要写得有文彩。古人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章写得有文采,才能流传久远(可参见《常德市国有资产管理志》的“序言”)。
二是调整“概述”结构。本稿中的“概述”是对正文的简单重复,并且编写方法与正文相同(正文的编写方法是“横分纵述”)。要对正文作较大调整。要用“史纲体”撰写“概述”。建议分期撰写。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8—1978.12);
(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时期(1978.12—1992.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10—2010.12);
(四)发展改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愿景。
为了与前部志书衔接,要加写第一部分。前三个部分主要揭示各时期计划(规划)工作的主要特点或主要工作,方法是“概而述之”,不可太具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我始终脚踩着现在和过去两只船……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因为当你研究现在和过去的时候,对未来不可能视而不见。”这就是为什么要加写“愿景”的缘由。
三是要调整第五篇结构。本稿第五篇中“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年活动”、“项目开发及前期工作”、“重点项目建设”,不具有并列关系,内容相互交叉。“项目开发及前期工作”中记有“项目建设年活动”,也记有“项目管理”内容;“项目建设年活动”中也记有“重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中包含着“项目开发”;“历年主要工作”中包含“基础工作”。第五章的“章名”与该章之下的第三节“章名”相同,欠科学。不能因为有“重点办”、“前期办”、“以工代赈办”这样一些机构就设专章。故此,要对“项目建设”按一定逻辑重新划分。
第五篇 项目建设与管理
第一章 项目建设
第一节 农业农村项目建设
一、湖区排涝设施建设
二、城防工程建设
三、退耕还林
四、山区扶贫
第二节 工业项目建设
机电项目建设
能源项目建设
化工、医药项目建设
食品加工项目建设……
城市项目建设
交通能源通信项目建设
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项目管理
管理机制
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
外省市的《发展改革志》值得借鉴,但只能参考,不可照搬。
第二、“转方式”。即转变记述方式。志书与工作总结、教科书、议论文相比在表述方式上有自身的特殊性。
变“抽象议论”为“具体述史”。如“1999年,经济技术协作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以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为核心内容。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建立滚动发展协作项目库;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常德市从传统招商手段向现代招商手段转变;打亲情牌、朋友牌,聘请常德籍和热心关心常德建设的朋友为代表扩充完善常德市横向联合和经协工作招商引资队伍。进一步落实和调整、鼓励横向联合和经济技术协作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搞好经贸活动,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大力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经协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经协工作机构的作用。”这段描述是“以论代史”,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语言,不具有常德特质。要变“抽象论述”为“具体述史”,即用具体事实代替抽象议论。要用具体史实说明“建立滚动发展项目库”、“招商手段转变”、“扩充完善招商引资队伍”、“调整政策措施”、“与科研院所合作”等。用具体史实说话,方可成为“信史”。
变“工作总结”为“纵述史实”。如“三资企业迅速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先进的经营管理和竞争机制培植一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较好的三资企业,搞活一批特困企业。②把本市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创汇……③合作对象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宽……5年时间,全市招商引资进展较快,招商引资工作有以下六个特点:①利用外资企业逐步增加。……。②外商投资项目明显增多。……。……⑥利用外资的合作伙伴逐步扩大。……”1989—1993年这段时间,在记述总的招商、外资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具体记述几个落地的三资企业,包括企业名称、合作对象、企业地址、生产规模、生产产品、利用外资额度,等等。不可象写总结材料那样“归纳、概括”。对总结材料、工作报告不可采取“拿来主义”,要按“志”的章法编写。
变“介宾结构+史实”为“背景+史实”方式。“由于(表原因)……”、“为了(表目的)……”等句式在志稿中应尽量避免。因这种句式不符志书语言要求。如“1999年,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给常德市对外贸易工作造成较大压力,科索沃危机,中美贸易磨擦,东南亚、俄罗斯等,影响了常德市开拓国际贸易和投资市场。新批三资企业同比下降36%,外资到位同比下降39.48%,外资到位与外贸出口跌至近5年低谷”。这是“介宾结构+史实”,应修为“1999年,科索沃出现战争危机,东南亚、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投资出现磨擦。动荡的国际环境影响常德市国际贸易和投资市场的开拓。是年,新批三资企业同比下降36%,外资到位同比下降39.48%,外资到位与外贸出口跌至近5年底谷。”
变“单纯记‘面’为“‘点面’结合”。在“依时纵述”大事时,要增加记述“深度”,既要有“面”上记载,又要有“点”的记述,即“点面”结合。如“1993年全市20家外贸企业,其中2家获自营进出口权。至1997年全市外贸企业发展到32家。获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加到17家。获权企业中,生产性企业12家。市外经委直属外贸企业14家……(P522)”究竟有哪些外贸企业?要列举主要的。这些外贸企业中既要记市外经委直属的外贸企业,还要列举区县市的重点外贸企业。哪些外贸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要列举具体企业名称。
变记“将来时”为记“过去时”。“志”属大历史范畴。而“历史”记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所以“志”只记录过去已经发生并完成的大事,而不记录将来、将要发生的事。在行文时,要忌用“将要……”、“要求……”、“计划(规划)……”、“力争……”、“争取……”、“确保……”、“方案”等内容和语言。
第三、“补短板”。要补卷首彩照“短板”。卷首反映政治领导人物活动的彩照多,而反映群众先进事迹的彩照少。要增加一般干部群众优秀事迹照片。还要在卷首彩照中,增加已落地建成的重点项目图片。
要补“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短板”。第三篇第三章“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中,既然已记载“教育改革”、“医药卫生改革”,那就没有理由不记录“文化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其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要补“附录”“短板”。在“附录”中,要增加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发改委出台的文件。文件很多,要收录主要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在“附录”中,还要全文收录发展改革系统在核心期刊、全国性报纸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调研报告。如《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登载余勋伟的《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运行困境及解决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11期登载陈和平、龙文武、钟飞彪的论文《浅析招投标监管制约因素及对策》、周运来等的论文《以工代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陈运国、陈和平的论文《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因为这些论文具有长远参考价值。作为“资料性”著述——志书不可不收载。
要补“因事系人”“短板”。“因事系人”是编修志书的重要方法。在正文中,要把记事与记人统合起来,人随事出,不可“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因为人是历史的主题,所有历史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结果。在招商引资、以工代赈、对外援建等历史记载中,要同时记载有突出贡献的人。
补充第六篇表格:
常德市1993—1996年外贸出口企业出口一览
表6-1-4
外贸出口企业名称 | 出口商品(产品) | 出口国家(地区) |
总之,本志稿资料厚实,材料丰实,为打造精品佳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议编者借鉴上述建议慎慎修改,使其真正成为寓资料性、科学性、政治性于一体的名志。当然上述建议也只是一人之言,一己之见,不一定符合实际,还请吸纳其他修志专家的真知灼见。
(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江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