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发展改革志(1988—2010)》评审意见(二)
《常德市发展改革志》从2013年启动编篆,到现在已历时5年,中间有些曲折,走了弯路,但好事多磨,终于完稿评审,看得到成书付梓出版的希望了。5年磨一志,确实不易,志稿背后的辛劳,只有修志人才有深刻感受!
遵照市地方志办的指示,我认真拜读了《常德市发展改革志》第一至四篇,总的印象是,志稿政治观念正确,资料详实丰富,时代特色鲜明,语言通顺,编目结构科学,具备了较好的质量基础,假以时日,通过编者的精雕细刻,期望达成一部精品佳构,为常德市方志文化园再添一朵奇葩。
不可否认,《常德市发展改革志》只是一部评审稿,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比如对志体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对资料的选取加工不是很精细,对语言的锤炼还不是很准确,给人以原始材料的照抄和堆砌之感……毕竟,我们的修志人员都不是专业的,而是退休领导干部发挥余热;毕竟,这是众手成志,对修志原则等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难以一致;毕竟,这部志稿是全体编篆人员的处女秀,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当然,评志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正志稿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志稿的质量,使《常德市发展改革志》成为一部精品佳作。根据分工,总评该志的同志对志书存在的优点,会作全面详细的肯定,我没有必要再去重复。在此,我就拜读《常德市发展改革志》稿第一至第四篇时感到的一些不足,提出一己之见,这些意见也不成熟,仅供编者在修改志稿时参考。为了便于编者看得更清楚些,我在《常德市发展改革志》稿上作了详细的修改和批注,说明修改的原因,在此不一一赘述。下面我就一些带有普遍性、原则性的问题,提出我的一孔之见。
关于第一篇的问题。P44—52,建议删掉第一章第二节下设的“目”。原因是:正文是依时纵写,但从中截断后,设为四目,目的标题又完全重复,这样有违修志原则!另外,应将文件用语转化为志书语言,编者不能照抄文件,不应将原始材料堆叠在一起就完事了,要对原始材料作适当裁剪和加工,使之符合志体要求。
P52,第三节标题,建议改为“编制”。领导制数也是编制内容之一,编制是大概念,领导制数是小概念,编制已经含有领导制数,大小概念不能并用于一个级别的标题。要精简语言,修剪枝叶,裁其冗余,直接陈述编制变化情况,可以节省大量篇幅。如:1990年,增编到38名。2001年,行政编制35名,其中……
P53,第四节,三个建议,一是删除“职责”,职责是全国各地计委内设机构的“共性”,我们修志,这样共性的职责一般不记,而是通过记述事业的发展变化,让读者看出其职责。如果一部志书记述职责职能,就成了文件汇编了。志书主要是记述事业的起始、转折、兴衰和现状。二是建议内设机构,开始写全面,后面只记增加或裁撤的机构,没有变化的机构不写。如:1984年内设有某某,把科室全写,后面只写增加的、减少的和更名的科室,就没有必要又把所有的科室都写下来,这样也让志稿显得简明扼要。编者把每个年份的科室全写下来,很累赘、罗嗦,又占篇幅。三是建议减少节下设目的层次。现有志稿中,节下设有三个层次的目,即目---子目---孙目,层次太多了。志书一般只节下设目、目下设子目。如果这一节不记职责,只记机构,可以这样设“目”:内设机构、直属机构、归口管理机构三个“目”,在“目”下设“子目”分别记述各机构即可,文字应该干净利落,直接写机构设置、编制、职责及历次变化,不需要每次都写编委文件。
关于第二篇的问题。P82--103,第一章国民经济发展,编者仅逐年记述各项经济数据,无其他内容,就像一本流水账。显然,编者的记述出现了偏颇。建议:各行业的经济数据都列统计表记述,能起到文约事丰的效果。与编者磋商一下,是否应该重点记述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且关键的因素,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各行业的体制改革,全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等等。当然,只能从宏观层面来记述,微观层面各专业志都有详细记述,不要重复。
P104,第二章第一节,建议:补充记述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发展的内容,没有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就没有科技事业的发展。这节比第一章写得好。
P109,第二节,建议:删掉文中的序号,改为分自然段的形式,让读者一目了然。将“一览表”全部改为“统计表”,并将统计表的标题写全写规范。
P118,第三节,编者仅逐年记述各项数据,无其他内容,就像一本流水账。应该重点记述影响医疗卫生发展的一些重要且关键的因素,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行业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等等,行业的逐年数据,建议列统计表记述,能起到文约事丰的效果。
P120-126,第四至五节,存在的问题与上面一样。宏观的、综合性的记述少,文中都是逐年数据的罗列堆砌。
发改委来写各行业发展情况,就应该站在宏观层面这样的高度,综合记述,不应该只记微观的数据变化。
关于第三篇的问题。P128,第一章第一节综合改革,编者对体制改革、观念转变、职能调整等概念把握不是太准,因而在记述的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将观念转变、职能调整全部视同体制改革而写入第一节之中。建议:删除观念转变、工作职能调整的内容。
P133,第二节,写得笼统、含糊,看不清整个体制改革的演变过程。建议:记清楚每一项体制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怎么样推进的。注意将文件、报告等公文材料,作适当加工后记述,使其符合志体要求。
P140,第二章第一节,这节内容照抄以前的总结,副词、形容词很多,模糊概念多,读来很费劲。建议:加强语言锤炼,使之干净、流畅,符合志体。编者对企业“两个置换”表述不清,改革全过程写得更含糊,“两个置换”涉及全市有多少企业、多少职工?怎么样置换的?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没有写清楚。建议:补充、写完整。
P150-152第二节第四目,目的标题与子目标题重复,均为“乡镇机构改革”,显然有违志体。子目标题要改。删除总结、评价、下结论的句子和段落。志书“述而不论”的原则要坚守,仅记史事,不下结论,不作评价。
P153,第三节第一目改革宣传,建议删掉。宣传不是体制改革内容,不能因是主任的宣讲,就因人设目加以记述。
P154,第二目简化审批程序,3大问题:一是没有记简化了什么程序,主要内容缺失;二是没有写到下限2010年;三是两家公司是做的审批服务工作,与简化程序无关,史料放错了地方,文不对题。这一目很空,缺乏有价值的史料。建议:补充资料,写到下限2010年,删除两家公司的有关记述。
P154,第三目投资项目监督管理,问题是:一是没有从上限开始写。二是照抄一份文件就用了1000余字,其实只需要记时间和文件名即可。如果认为文件重要,可以作为附录的内容,放在志尾。三是公文照抄痕迹很明显,没有对材料加工处理。四是评价、结论等随处可见。建议:补充1988年到1999年的监管内容,删掉抄录的文件,锤炼语言,尽量不用副词形容词,不对事情作评价、下结论。
P157-161第四节财税体制改革,全节各自然段都抄自各年度工作总结,套话、空话、假话,评价性总结论性语言随处都是,真正写体制改革的内容不多,也没有把每次改革写清楚,主要是对史料掌握不充分不全面。建议:剔除套话、空话、假话,评价性总结论性语言,转换文体,精简文字,转变文风。
P163第六节,第一目标题不规范,文中出现大量说明,这不合志体。建议:删除“配套工作”四个字,删去对《管理办法》的说明内容。
其实,这一节,就是“招标投资管理”,没必要分为2目。机构与政策都放在管理之中,依时纵写。尽量精简文字,抹去公文的痕迹。
P167,第三章第一节的问题:每段前面有一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分别记述。志只作事物记述,不下结论,不作评价,编者要特别注意。
P174,第二节医药卫生改革,3个问题:一是作总结下结论,二是文不对题,疾病防控工作、医院管理工作等不是体制改革内容。三是语言不规范,来自于“年度总结”的材料依然像总结,编者对材料加工处理不多。医改,我认为就是2个方面,一是医疗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将这两方面记述清楚了就好。其他的都没必要记述。
建议:删掉下结论作评价的句子,删除对疾病防控工作、医院管理工作的记述,对全节语言深加工。
关于第四篇的问题。我认为,不应该记述计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因为这是没有发生的事,还是纸上的“画饼”。应该记述每个计划(规划)编制的过程,比如指导思想、重点、政策措施等,这样才能看出计划(规划)编制的发展变化轨迹与规律。因此,我建议将篇的标题改为“计划(规划)编制与执行”,以下各章,均设2节,第一节为计划(规划)编制,第二节为计划(规划)执行。这样也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在记述每个计划(规划)执行结果时,有大量的套话、空话,建议删掉,直接记计划(规划)执行的结果。在记述年度计划(规划)的有关“节”中,节下设目层次太多,可以精减一下。文字更要锤炼,要惜字如金。
(常德市地方志评审委员会 向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