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地方史志资源 助推文化名县建设
一、发掘名人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名县出力。
临澧人才辈出。先后涌现了战国后期的楚辞作家宋玉、清代著名诗人黄道让、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文家巨匠丁玲等一批杰出人物。我县党史联络组配合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发掘 、提练蕴藏在名人身后感人事迹和传奇经历,扩大临澧文化影响。
以名人诞辰纪念活动为契机,彰显临澧文化特色。党史联络组老同志王宏忠、邹启固、刘德亮、杜登来、杨绪木、陈隆财等积极为县委出主意,利用林伯渠、丁玲诞辰纪念日,开展盛大纪念活动。2005年11月11日至17日,党史联络组配合县委并积极参与组织丁玲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精心策化和参与组织了六大主体活动,即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大会、文艺晚会、湘鄂边集邮联谊会、县博物馆开馆暨丁玲生平陈列室参展活动、全国有奖征文书画大赛及全市中小学师生“我看丁玲”有奖征文大赛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纪念活动专门发来贺电,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省市有关领导出席纪念活动。2006年3月20日,党史联络组协助策划和参与了林伯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整个纪念活动分林伯渠铜像揭幕仪式、专场文艺晚会、纪念座谈会、参观林伯渠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展四大部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原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贾志杰、杨正午,原全国政协常委伍绍组等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出席了纪念活动。李铁映为林伯渠铜像揭幕、敬献花篮。党史联络组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撰写了《功垂千秋,德诏后人》的纪念文章,并在《湖南日报》发表。两大纪念活动规格高,反映好,影响大,提高了临澧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名人诗词为载体,创建临澧诗词之乡。临澧蕴含丰富的诗词资源。数千年来,临澧诗风流韵不息,名人大家代有,名篇佳作迭出。战国诗人宋玉、唐代诗人李群玉,清代诗歌巨子黄道让,近代现代诗人辛树帜、黄右昌、林伯渠、丁玲是杰出代表。我们组织党史联络员深入挖掘临澧古代、近代名人诗词,为创建临澧诗词之乡竭尽全力。查阅《直隶澧州志》、《清·安福县志》等古籍100多卷,收集整理古代辞赋、诗词388首,近代诗词318首。当代诗人词作1022首。编纂了《临澧诗词选》,于2008年5月由中国诗词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建设永久性诗词文化工程。在滨河风光带建设“诗意公园”,从立意、策划到布局,党史联络组自始至终参加。成立专门班子精心遴选了临澧古今经典诗词,特别是临澧籍人的精品力作100多首,携刻在自然风景石和牌坊上,形成“诗意公园”,供居民和游人观赏。我们还帮助护城社区、停弦渡镇恒璋瓷业、新安沙堤村、九里同心村、县地税局、疾控中心、丁玲学校、第一完小等单位建立诗墙。此举得到中华诗词学会高度评价。2008年7月临澧县被评为“诗词之乡”。
二、发掘名山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名县献策。
旅游文化业属低碳经济,无烟工业。党史联络组配合县委、县政府挖掘临澧境内的名山文化资源,为开发临澧旅游文化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位于临澧境内的太浮山,面积达4300公顷,海拔高度604.5米,有99岭,33岔,其中“二十四景”闻名江南,是湘西北四大道教场所之一。历代修建寺庙宏观,至清末尚有金顶大庙、铁瓦庙、汉王庙、俈圣观、王道庙等,也是洞庭48福地之一。太浮山景观资源丰富,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天象景观,太浮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党史联络员史新林,围绕如何开发太浮山旅游文化资源、发展临澧旅游文化事业积极建言献策。他撰写的论文《开发太浮山,造福常德人》、《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旅游》杂志2008年第6期发表。他撰写的《太浮山旅游景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以他为主制定了《太浮山风景旅游区建设规划》,该规划被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他多次陪同县委、县政府领导赴省、市汇报,推动并启动了太浮山旅游景区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多方筹资1400多万元,完成了太浮山景区开发总体规则,修建了山脚至山顶9.4公里砂石路面旅游公路,在山顶西北新建了一处蓄水5000m3的堰塘,架设了4公里长的10kv高压电线至金顶大庙,金顶大庙主体建设已竣工完成。推动开发太浮山旅游文化,我们党史联络组作用彰显。
三、发掘名胜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名县设谋。
临澧名胜众多。我们党史联络组为挖掘这些名胜古迹背后深藏的传奇故事,丰富临澧文化内涵,展示临澧文化形象精心策划,积极筹划,为建设文化名县设谋献计。
围绕林伯渠故居设谋。党史联络员史新林通过认真调研,向县委、县政府及县文化部门提出了《林伯渠故居发展规划》受到高度重视和肯定。县文化部门根据史新林的建议,制定了《林伯渠故居景区发展构想》,即把林伯渠故居建成“二居二园二亭一馆一中心”。具体来说,完善林伯渠故居、恢复重建林修梅将军故居;建设林伯渠诗词碑林公园和林氏陵园纪念园;在林伯渠故居后山修建红叶亭和故居南山凉水井亭;在原高桥村小学旧址新建占地6000平方米林伯渠和林修梅纪念馆;新建占地5000平方米游客接待中心。目前,县文化部门在市委党史办的介绍下,已引进浙江商会进行前期投资,各项建设正在启动之中。
围绕宋玉楚城设谋。宋玉楚城,水绕四门,周边宋玉墓、泛舟湖、看花山等是临澧特有的文化古迹和文化名胜。我们安排党史联络员蓝品仙、史新林等老同志查阅历史资料,提出开发设想,形成了《宋玉楚城文化主题园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文化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充分肯定该报告,并着手策划形成了作为招商项目的建设书,拟建设楚文化艺术广场、楚宫影视城以及其他配套工程。为配合项目建设,我们组织专门力量编著《徜徉宋玉城》一书。该书30万字,由《宋玉辞赋集》、《宋玉作品析》、《名家评宋玉》、《宋玉城研究》、《吟唱宋玉城》五大部分组成,该书正在出版中。党史联络组成员史新林、龙泉、史红龙创作了四十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宋玉》,现正在与有关影视部门联系,拟拍摄上映。
围绕官亭溶洞设谋。官亭溶洞以其奇、险、怪而独具魅力,纵横数十里,可与张家界的黄龙洞媲美,具有很大的开发旅游价值。党史联络员、原党史办主任张荣景力主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方式进行开发,建议与官亭水库自然风景形成旅游景点。为了使自己建议更有说服力,张荣景手持手电筒,不顾危险,只身入洞考察。之后,他写成了游记《养在深闺人未识——记奇特的官亭溶洞》,连同《关于开发官亭溶洞的报告》呈送给县委、县政府领导,受到很大关注。县委、县政府拟将开发官亭溶洞列入临澧“十二五”旅游开发规划。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临澧县党史联络组将一如既往,齐心协力,继续为建设文化名县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智囊团”作用。为临澧又好又快发展再创佳绩,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