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古今常德>芷兰故实>详细内容

石门桩巴龙传说的情节与价值

发布时间:2011-04-27 信息来源:常德史志网 浏览次数: 【字体:

  石门桩巴龙传说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很早以前,石门太平的穿山河有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对母亲很孝顺。一天,儿子捡到一颗蛟龙蛋,别的小孩看见了要抢去玩,他含在嘴里,一下子吞进了肚里。一吞下肚去,肚子里如火烤,把母亲挑的一担水喝完了,娘让他到湖边去喝,渐渐地变成了一条蛟龙。娘赶来,看见一条龙在水里以为儿被蛟龙吃了,一扁担砍去,打断了尾巴,成了桩巴龙。桩巴龙喊娘,她才知道儿子变成了龙。顺水赶去,沿途留下了穿山河、身子坪、吟娘溪、回龙寺、死娘坪等地名传说和纪念建筑。桩巴龙流到哪里哪里就恶风暴雨,涨大水,下冰雹,淹了不少良田,死了不少百姓。舅舅许真君(一说观音菩萨)施法将他锁进了江西葵花井,他要求每年清明祭母,舅舅被他的孝心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如今,清明前后,石门中西部一带总有几天恶风暴雨,电闪雷鸣,下冰雹,甚至刮龙卷风,人们说这是桩巴龙跟母亲挂清来了。

  这是石门家户喻晓的故事传说。笔者曾在1984年、1985年两个暑假走完了石门桩巴龙传说中所到之地,故事开端大抵如此。考察桩巴龙传说的形成可以看出这个故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价值以及它在全国故事中的地位。

  桩巴龙的异生情节

  石门桩巴龙本来是一个人,一个伢儿,怎么就变成龙了呢?在《石门民间故事集成》里收录了三篇桩巴龙故事,其中一篇《桩巴龙》是这样讲述异生情节的:

  很早很早以前,穿山河有个伢儿在河边玩的时候,捡到了一个花岩头,象个蛋蛋,蛮漂亮。他捡到手里就舍不得放,拿起当宝贝玩。他娘怕他搞丢了,夜间就把他放到米桶里。第二天去挖米煮饭的时候,原先的半桶米成了一满桶米。娘觉得奇怪,又往钱箱子里一放,第二天打开一看,又是一满箱子钱。娘晓得捡到了宝,就没把伢儿玩了。

  有一天,伢儿想那个岩头想发了瘾,就拼死拼活问娘要。娘心想是他捡来的,只好拿出来让他玩一会儿。并再三叮嘱他,千万不搞丢了。伢儿喜糊哒,拿起就到处跑。别家的伢儿看到了,都想拿起玩一下。就向他讨,他不肯,那些伢儿就抢。抢急了,他就往嘴里一放,不小心,一下吞到肚里去了……他捡到的那个花岩头,原来是一粒蛟子。

  笔者走访石门老百姓,大多数人讲的情节都是这样。故事中讲的花岩头、冰雹、蛟子都是人变龙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蛋”形,即“卵”形。自古就有“卵生”说法,古书早有“天生玄鸟,降而生商”记载。石门讲的桩巴龙是伢儿吃了“蛟子”变成的,这个蛟子是什么?笔者在石门民间调查发现许多山里老百姓都说,蛟子就是龙下的蛋,山里发大水、溶山、泥石流都是蛟子孵化成小龙后小龙出山奔大海的情形。笔者曾整理过“蛟龙出山”的传说是这样的:

  传说,蛟子是蛇精在大山中吸集山地灵气形成的珠子,是真正的集山川灵气的无价之宝。龙珠放在家里,会发出万道豪光,而且随心所欲,家里要什么龙珠就变什么。要是什么东西吃了蛟子,什么东西就变成龙,不光是人,还有山鸟虫鱼,飞禽走兽,吃了都变龙。听说动物中变龙最狠的是雉鸡,因为雉鸡飞得很高,变龙后,它飞好高,水就涨好高,还有螃蟹,因为它八只脚横行,变龙后本性难改,横行无忌。变龙最差的要数蚯蚓。从前,一户人家在晚上,蚯蚓误食蛟子,变龙时给这家老板托梦说:“明天吃早饭时,要把鸡子关好,你家堂屋里有一小东西要从你屋后墙出去,到时挖个小洞。”第二天,老板忘了,竟放了鸡子,鸡子见堂屋中间有条蚯蚓,一嘴啄去,啄一下,蚯蚓摆一下,几摆几摆,山崩屋塌,全家死亡,并没涨水。所以后来石门民间流传“蚯蚓变蛟,仅变不高”的谚语。动物一变龙,都以为自己有宏伟的事业要做,崩大山,涨大水,游到哪里,毁到哪里。天神这时,雷轰霍闪,风暴雨骤来压着强龙。而且强龙游到大海,就被天神安排的大鹏金枝鸟吃了。

  ①石门处于中国南方。南方多水患,由于人们对自然危害认识的限制,山区洪水暴涨垮山、泥石流、地陷痾眼等自然现象都被认为是蛟龙危害。所以桩巴龙异生的故事是人力不战胜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则神话传说,一个幻想故事,是原始思维状态下的产物。石门至今还留存并相信这种原始思维,可见石门地域文化的古老、原始与古朴。

  当然桩巴龙异生的讲述中,说这个“花岩头”“蛟龙蛋”“珠子”之类的东西夜间把它放到米桶里,第二天去挖米煮饭的时候,原来的半桶米成了一满桶。娘觉得奇怪,又往钱箱子里一放,第二天打开一看,又是一满箱子钱。从此自家不再愁吃愁穿,还可以用钱和米周济乡亲。可是伢儿趁娘不注意偷了宝贝出去玩,到处吹嘘,别家的伢儿看到了,都想玩一下,就向他讨,他不肯,那些伢儿就抢,抢急了,他就往嘴里一放,不小心,一下吞到肚里去了……

  这个故事是一种变形复仇的幻想故事,可能是附会到桩巴龙故事中的另一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选》中的《望娘滩的故事》流行于我国著名的川西平原,讲的打柴为生、养活老母的小聂郎,“在青草中捡到了一颗宝珠,放米里米涨,放钱里钱涨”,凶横霸道的员外诬赖小聂郎偸了他家祖传宝珠,带人来抢,小聂郎一口吞下,员外打聂郎,还要剖腹取珠。小聂郎吞珠后,心如火烧,下河喝了半河水,变成一条蛟龙,立刻翻波涌浪,员外及狗腿子全被洪水卷去了。这个幻想的故事概括地反映了农民对封建地主巧取豪夺的反抗情绪。人们在讲述桩巴龙故事时可能受到这个故事的影响。

  桩巴龙的断尾情节

  《石门县民间故事资料本·桩巴龙》是这样讲述断尾情节的:

  这个伢儿吃了蛟龙蛋,他觉得心烧,就回去向妈妈要茶喝。茶喝完了,不止渴。又向妈妈要水喝,一缸水喝完了,还是不止渴。妈妈又跟他挑水喝。挑一担,喝一担,挑两担,喝两担,挑都挑不赢,妈妈就来火哒:“你这个伢儿这么喝得,跑下河喝去!看你喝得好多?”那伢儿一听,就往河里跑。他娘挑担水桶在后头走。不晓得那伢儿跑到白洋桥下,往河里一扑,就变成了一条龙。顿时天上打雷扯闪,地下恶风暴雨,还夹有蛮多的雪籽儿。不一会河里涨了大水,那条龙就顺着水流下去了。他娘会急死,顺着河边就赶。看看赶不到了,就一扁担砍去,砍掉了一截尾巴,那条龙就成了一条桩巴龙……

  《石门民间故事集成》中还有一篇是这样讲述桩巴龙断尾情节的:

  据说那还是蛮早蛮早的时候,在穿山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女人生了一个怪胎,一贻生了九条龙,她男人赶急跑到后家告诉了舅子,舅子急忙赶到妹妹家,看到真的是些怪物,就拿起刀一刀一条,一刀一条,杀了八条。他正要杀第九条时,那条龙转过头看了舅舅一眼,舅舅就说:“依呀?莫你还有回心转意呀?要得,我就留你一条命吧!”这样就只砍了他的一截尾巴,成了一条桩巴龙。那条龙的尾巴一砍断,疼得满地乱滚,一滚,就打雷扯闪,下起恶风暴雨来,桩巴龙就随着恶风暴雨飞上了天。上天去后,再也就没有看到它了。

  这个故事恰恰与孟籁甫《丰暇笔谈·孽龙篇》一样,孟文讲许周游江湖诸郡,得知孽龙与一民家少妇有娠,便上门去根除孽种:

  及临月,真君为道人装往化斋,其家辞以有难,愿以异日。真君曰:“吾固知汝家有难,特来营救。此去东南一里许,有老姥喜收生,可往求之。”即如言往请而来,盖庐山老姆也。风雨雷电中,姥在内收一龙子,真君在外斩之。须臾已斩八龙,末一龙欲升去,而屡回顾其母。真君恻然悯念:“此孽龙犹有孝心,不可斩。”得断其尾。孽龙负痛逃入湖北深湫中,岁一至江右探望其母。往还以三四月候,必有大风雨随之。

  故事中的断尾孽龙,就是民间盛传的秃尾巴龙,即石门方言讲的桩巴龙。这里讲的是许真君斩断孽龙尾巴。许真君是东晋道士许逊,传说他学道于吴猛,曾作四川旌阳(今德阳)县令,政绩卓著,吏民敬服,后人便称他为许旌阳。后弃官东归,周游江湖,拜师学道,演出种种神话的故事。许真君斩孽龙尾巴的故事说明孽龙故事与道教故事相互附会了。而石门桩巴龙故事中“断尾”情节与典籍一致,都是母亲误打而断,与道教故事无关。这更说明了石门桩巴龙传说的原创性、原始性。

  桩巴龙入江情节

  石门桩巴龙入江情节是石门独有的故事,在其他地区和古籍上没有或极少有记载。笔者多年民间调查桩巴龙传说,曾整理过“桩巴龙入江”情节。摘录如下:这时母亲赶到河边,只见狂风恶浪中,一条巨龙在白杨湖中翻滚,什么人也没有。母亲连连呼唤:“三儿,三儿啊!”顺着洪波沿岸追赶儿子。桩巴龙力大无穷,借着狂风,白杨湖里翻起层层白浪,但是水流不出去,桩巴龙无出头路,一脑撞向岩壁,只打成一个洞(就是现在的穿山河莲花洞),接着他借助越涨越高的水势,又是一脑,撞穿了挡住溪流的小山岭,打穿了的小山岭很象桥,就是现在穿山河乡自生桥,为穿山河水电站。

  桩巴龙撞开山岭,随着滔滔洪波顺流而下。痛不欲生的母亲,就沿河追赶,桩巴龙扎在洪水里想念他的母亲就现出了一大截身子,那里就叫身子坪,现在那地方叫太平乡升子坪村。娘攒劲追赶,洪水越涨越大,越流越快,桩巴龙听得娘大喊,舍不得娘,想回转头,身子长了,只好绕山丘弯成“C”字,看了娘一眼,这地方就是现在的回龙寺(今太平街中学所在地)水势太大了,桩巴龙又卷走了,转了一个弯,再也看不到娘,那里就叫失娘坪,这地方就是现在的子良坪。桩巴龙失了娘,心里非常难受,禁不住吟了一声,那里就是吟娘溪。

  而追赶桩巴龙的母亲痛不欲生,被一座大山坡挡住了去路,远望儿子已消失在茫茫洪水中,她上两步退一步,这个坡真难上,因此,以后人们把这个坡取名叫难上坡,现在叫南山坡。等她慢慢翻过难上坡就晕死在一个草坪上。第二天醒来,桩巴龙母亲想起就好哭,哭声惊醒了草坪四周乡亲,这块草坪后来就取名珠泪坪,就是现在南山坡村珠泪坪。乡亲们将她送回白杨湖,白杨湖水早已顺自生桥流走,后来白杨湖就改成了穿山河。桩巴龙的母亲沿着穿山河回到老家,三日后卧床而死。据陈氏族谱记载,许母亡故于元末寅卯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某时,葬于屋山头龙爪地无名指第二节,也就是现在穿山河乡粮站仓库第二间房地下。我采访自生桥时,有人跟我唱了两首民谣,叙述了桩巴龙出山的故事。“白杨桥下水悠悠/流入长江不转头/自从孽龙穿山去/留福后代万载秋。白杨桥下水悠悠/流入江海不回头,孽龙不知何处去/包谷大米年年收。”

  桩巴龙入江情节值得注意的是桩巴龙流传地区的地名与桩巴龙故事有关。有穿山河、自生桥、莲花洞、升子坪、失娘坪、回龙寺、吟娘溪、死娘坪等。虽然地方风物往往都附会一个民间故事,但象石门太平地区成系统的地名与桩巴龙有关,在外地很少见。这些地名似乎都在证明石门桩巴龙真的曾经在石门太平地区发生过。笔者在收集石门桩巴龙传说时,许多老百姓都告诉我这样几句顺口溜:“风吹杨柳两头低,孽龙出山到江西,要把江西平大海,孽龙锁在葵花井。”而且都信誓旦旦证明,桩巴龙传说真有其事。《原始思维》一书的作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从认识过程看,它大体属于直觉性的表象活动,尚未进入理性认识阶段,具有形象性和独秘性,如“万物有灵”观念产生的古神话,不自觉地将日月星辰草木虫鱼拟人化,就是原始思维的表露。原始思维对自己创造出来的虚幻图景往往以为真,并表现出种种盲目信仰。显然,石门桩巴龙故事是一种原始思维,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桩巴龙锁在葵花井

  桩巴龙锁在葵花井的情节笔者所著《中学语文民俗欣赏·石门桩巴龙传说》是这样讲述的:

  桩巴龙顺水而下,所到之处狂风大作,打炸雷,落雪砖,恶浪滔天,官府衙门全被推倒,庄稼房屋都打烂,扬言要把江西平大海。

  这天桩巴龙的舅舅许真君(药王菩萨),知道自己的外甥变成了龙,正在大乱天下,他马上腾云驾雾,来到湖南石门迎面拦阻,他在地上抓了一把沙,撒在孽龙必经之地,口里念动真经,顿时河水中出现了一个个黑刺砣,孽龙见此情景,流不出去,马上转身,凭着水势,接连打穿几个洞,走湖北松滋方向望江西流去。

  舅舅许真君一看不行,慌了神,心想:外甥要把江西平大海,该有多少老百姓遭殃,再说孽龙入海,必遭到大鹏金枝鸟的伏击。舅舅许真君马上跑到江西葵花井边变成一家面馆,又让孽龙恢复了人身。早就饿得精疲力竭的孽龙走到面馆,要了一大碗面,他刚空半碗面下肚,面条早成了铁链,锁住了孽龙的心,一端还在碗里,舅舅把他锁在江西葵花井铁树上。孽龙可怜地说:“我何时才能出来?”舅舅说:“好好修炼吧,五百年后,铁树开花水倒流,你就可以出来了。”

  孽龙天天望着井口,等着铁树开花。锁在葵花井,心性难平,铁链都磨细了,舅舅许真君每年都要丢一根粗铁链到葵花井。“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想每年回家去拜祭我母亲。”舅舅道:“好,念你一片孝心,我答应你清明时节回家给母亲上坟,不过,我怕你劣性未除,每年清明我奏请天上风、雨、雷、电四大神仙将同你一起回家拜祭母亲。”桩巴龙化成巨龙腾地而起,飞入葵花井中。

  关于许真君锁桩巴龙在江西葵花井的故事,最早的类似论述是晋人刘义庆《幽明录》中的《黄金潭金牛》,说许真君与蛟龙斗法,并将蛟龙镇在黄金潭中。黄芝冈在《中国的水神》(生活书店1934年版)中详尽考察了许真君斩蛟传说有关遗迹分布情况,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竟多达30余处。《集说诠真》引民间传说道:

  “许逊斩蛇诛蛟,悉除民害。虑豫章为浮州蛟螭所穴,乃于府城南井铸铁为柱,下施八索,勾锁地穴。由是水妖屏息。”

  南昌地区流传至今的口头传说《许真君擒蛟》里还讲,他用铁柱镇压蛟精时曾表示:“等到铁树开花的时候再放你出来。”后来人们竟然真的铸了根铁柱子竖在那里,并建了一座“铁柱宫”。

  许真君锁蛟龙的故事,这是一种带着旧时代迷信落后思想印记的幻想。南方多水患,过去人们认为水患起自蛟害。南方地区的老百姓饱受水患之苦,对蛟害深恶痛绝,自然人们想象或附会出许真君斩蛟的事迹,反映人民群众抗争水患的积极愿望及对战胜水害的英雄业绩的向往。

  桩巴龙祭母

  石门桩巴龙祭母情节描绘生动,写出了一个游子改邪归正却失去母亲的痛苦亲情。《石门县民间故事集成》中几篇文章却是这样讲的:

  ……每到清明节,他都要回来挂清扫墓。他来的时候总是恶风暴雨,还下雪砖(冰雹),……桩巴龙每年回来扫墓时,从不经过马头铺,因为他的舅舅是马头铺人,外甥是不能得罪舅舅的……

  ……桩巴龙每年清明前后回来跟他母亲上坟挂一次清明条儿……他过身的地方,都是吹大风,下大雨,打雪砖,最大的雪砖有鸡蛋大。不过,穿山河一带,除有时打点小雪子外,从来没有打过大雪砖。

  ……(桩巴龙)每年清明节都要来给母亲扫墓,扫墓时,虽然出于一片孝心,但每来一次,都要造成很大的危害,飞沙走石,洪水泛滥……

  清明时节,湖南一带早已雨稠草青,春意盎然,人们开始户外活动,但这段时节,乍暖还寒,常刮龙卷风夹带冰雹。据说石门是桩巴龙出生地,母亲的坟山也在穿山河,所以在桩巴龙的庇护下,石门县城至穿山河一带很少冰雹、龙卷风袭击。

  桩巴龙成亲

  桩巴龙成亲的情节笔者在《中学语文民俗欣赏·石门桩巴龙传说》中是这样讲述的:桩巴龙所在葵花井修道成人落在常德龙头香庙里。不久龙头香庙的白衣道人突然失踪,后来常德人在沿江边时常看见一个白衣青年,头戴草帽,走村串巷,帮人诊病。说来也怪,不管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诊得好,治得快,他左边腰里挂着一个绿瓶瓶,右边腰里挂一个白瓶瓶,遇到老得快死的人,他就从绿瓶子里倒点水给他喝;遇到病得快死的人,他就从白瓶子里倒点水给他喝,一喝百病消除,据说那是“灵芝浆”。这两种水都治不好的病,他就从口里吐出红珠子出来,在病人痛处一抹,就好了,也不要什么酬谢,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就叫他桩巴小陈,问他住在何处?他说就住在前河红岩嘴。好多人包起盘缠来到红岩嘴谢郎中,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人,后来才晓得这个神医是桩巴龙变的,大家就邀起在红岩嘴山顶修了一座感恩寺。

  后来白衣青年在长沙出现,长沙有个贾家村,贾家村贾员外有个贾千金,美得如出水芙蓉,有一天却看上了到处行医的白衣青年。那天贾小姐借偶感风寒,装成大病不起,惊慌了贾府一家。可是贾小姐对父亲请来的医生一个个回绝,不让看病。点明要那个穿白衣的游走郎中。贾家寻找了一天才从一条街巷中将白衣郎中接回家。贾小姐要白衣郎中抓药,煎药,还要用调羹一口一口喂。白衣郎中喊声要走,贾小姐就惊叫着头痛得要命。这个修炼成仙的白衣郎中真的弄不懂,明明贾小姐没任何病,为什么头痛得要命?直到贾小姐向他求婚,白衣郎中桩巴龙才如梦方醒。于是这个修炼成仙的白龙改名换姓,称桩巴小李,到长沙贾府入赘成亲了。

  石门桩巴龙成亲的情节,在宋人刘斧著的《青锁高汉》中就有如下记载:

  许后在章遇一少年,容仪修整,自称慎郎,许与之话,知非人类。既去,谓门人曰:“适少年乃蛟蜃精,吾念江西累遭洪水为害,若不剪除,恐致逃遁。”遂举道眼一窥,见蛟精化一黄牛于沙地。许谓弟子施太玉曰:“彼黄牛,我今化黑牛,仍系以白巾与斗,汝见之,当以剑截彼。”俄顷二牛奔逐,太玉以剑中黄牛之股,因投入城西井中,黑牛亦入井,蛟精径走。先是蛟精在潭州(今长沙)化一聪明少年,又多珍宝,娶刺史贾玉女,常旅游江湖,必多获宝货而归。至是空归,且云被盗所伤。须臾,典客报云:“有道流许敬之见使君。”贾出接坐,许曰:“闻君得佳婿,略请见之。”慎郎托疾不出,许厉声曰:“蛟精老魅,焉敢遁形!”蛟乃化本形至堂下,许叱咤空中神杀之。又令将二儿来,许以水噀之,即成小蛟。妻贾氏几变,父母力恳乃止。令穿屋下丈馀皆是水际,又令急移,俄顷官舍沉没为潭,今踪迹宛然。许后以东晋太康二年八月一日,于洪州西山举家白日上升。

  这个故事讲许真君化身为黑牛入水斗蛟。蛟精化作美少年入赘官家,许真君跟踪追杀,写出了许真君除恶务尽的英雄形象。但石门、临澧、常德的桩巴龙成亲故事与上文意思完全不同。桩巴龙被锁葵花井后修性修德,龙身被锁,精魂却化为美少年为天下人治病除疾,深得老百姓喜爱,连官家贾府的千金小姐都偷偷爱上了他。┆

  桩巴龙故事的价值

  桩巴龙故事是一个闻名全国,变异甚大的地方传说。据湖南师大巫瑞书教授考证,它在山东、黑龙江等北方地区以“秃尾巴老李”的名字广为流传,而在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南方地区则以“桩巴龙传说”的名字辗转传开,尤其是与滨湖有联系的常德、石门、澧县、安乡、华容、岳阳一带甚为突出。如石门县的《桩巴龙》(多篇),澧县的《桩巴龙与白井龙》,临澧县的《桩巴龙祭母》,安乡县的《白龙探母》、沅陵县的《老龙的传说》、华容县的《黑龙》等等。其中石门县的桩巴龙传说情节独特,故事曲折完整,既能体现桩巴龙传说的原创性,又能反映故事在流传中产生的异文文化,因而石门桩巴龙传说也就有了非常珍贵的研究价值和抢救意义。

  1、桩巴龙传说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石门人民的文化生活。

  首先,桩巴龙传说在石门产生了桩巴龙地名文化。石门太平镇系石门桩巴龙传说重点地域,境内与其传说相关的地名及自然景观多达十多处,如穿山河、自生桥、身子坪、失娘坪(石娘坪)、回龙寺、吟娘溪、死娘坪(子良坪)、难上坡(南山坡)、珠泪坪、桩巴龙屋场、桩巴龙母亲墓、桩巴龙墓前石碑等。这些地名不仅使桩巴龙传说深入人心,强化在人民群众中的真实或可信度,而且它为石门地名文化研究提供了主要内容,同时成为当今宝贵的旅游资源。许多人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专程到太平镇、穿山河实地踏看,寻访桩巴龙遗迹。穿山河即将成为桩巴龙原生地旅游胜境。

  其次,桩巴龙传说以它浓郁的神秘吸引了许多人传讲、搜集和整理,形成了桩巴龙文化研究现象。

  石门桩巴龙传说是一个神话色彩很浓的民间传说,产生形成的具体年代无据可考,因而产生了几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桩巴龙故事产生于春秋时代,还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桩巴龙形成于远古。此二说有一定道理,因为桩巴龙就是一条蛟龙,而“斗蛟斩蛟”这一核心母题则是由李冰在蜀郡治水的古代神话传说移植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桩巴龙形成于晋,毛泽东在庐山也曾说过:“晋朝的时候,江西出了个许真君,湖南出了条孽龙。”这种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且不说这是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单说历史事实,许旌阳就出生于晋朝。著作《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丰暇笔谈·孽龙传》都是讲晋朝故事。还有一种说法是桩巴龙形成于元末明初,因陈友谅古据湖广且在石门盘据很久与朱元璋争天下。后来朱元璋建明朝,在湖南大战陈友谅,把桩巴龙说成了陈友谅的孙子,这都是附会之说。

  穿山河一带的老百姓普遍都知道桩巴龙传说,80多岁的老人,40多岁的中年人,十几岁的小学生及农民、干部、教师都能讲述桩巴龙传说。这个传说以穿山河一带为中心向四周幅射,石门县各乡镇、张家界、常德市各县、全国好多省都知道石门桩巴龙传说。

  而石门桩巴龙传说的搜集整理自古就开始了。清同治《石门县志》卷九《祀典志·寺观》“万寿宫”条载:“……相传地与穿山河近,每寒食,孽龙省墓,冰雹为患……。”同书卷五《舆地志·山川》“方顶山”条:“县西二里,上有许旌阳(即许真君)炼丹地,为八景之一。”卷十《人物志·方丈“仙释许旌阳”条:“晋时人,炼丹方顶山,其铺毡处草色皆赤。山前有祠,手植银杏双株尚存。”(现存一株)。太平镇谢家村谭敦霞曾保存康熙年间刻印《孽龙传》已失传。1986年《石门县民间故事集成资源本》收桩巴龙故事3篇,2002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收石门桩巴龙传说1篇。石门一中九澧文学社1998年编印《石门采风》收桩巴龙传说16篇。2002年太平镇农民唐天泰等3人编《孽龙故事》一本,《小黑脸》、《交大日新论坛》网站均载有石门桩巴龙传说。笔者曾于1987、1989、1990年三次对石门穿山河桩巴龙传说进行了全程或部分地区调查。访得桩巴龙母亲墓碑一块(字已漫灭),一根石刻龙柱横卧在原丰禾乡双堰村的公屋旁边田坎上(已断为两截),曾主持研究“民俗作文”课题,收集多篇桩巴龙传说,整理的《石门桩巴龙传说》于2001年6月至9月在《常德晚报》连载,《石门文史》(第五集)、《常德文史》第十二辑全文收录,2002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民俗欣赏》收录了全文。

  2、变形人桩巴龙是具有巨大艺术价值的典型。

  桩巴龙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传说姓陈,有人说叫陈三,虽然父亲早逝,但与母亲相依为命,还能上学读书,可以说天真快乐。但偶然误食蛟子(蛟蛇蛋),使自己变形为龙,原来的一切美好全被打破,变形为龙也使亲人母亲恐慌,用挑水的扁担砍掉了变形人的尾巴成了桩巴龙。他只能以河水暴涨,淹没农田,冲毁农舍,撞开山岭等作恶的方式寻找出路,他要把江西平为大海。此时是舅舅许真君降服了他,将他锁在江西葵花井修身养性。桩巴龙本身就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所以当他变形为龙为恶时仍然表现出相当的善与孝。他只能以龙吟、现出一截身子、弯成“C形”等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恋恋不舍。特别是他被舅舅锁在葵花井中时他挂念的还是母亲,央求舅舅答应他每年清明回石门一趟。他每年回石门祭母,桩巴龙母亲坟头被他滚得“地木草光”,可见他的悲伤与怀念的痛苦之深。当他回到葵花井中,魂化为美少年替当地百姓治病救痛,被官家贾府小姐深深爱上,入赘贾家。桩巴龙这个传说形象,不象孟姜女、牛郎织女、白娘子与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那样宣扬的都是忠贞的爱情。桩巴龙可以说它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形象,表现的是残缺美。桩巴龙以他毁灭而又重生的变形人形象阐释着人间孝道和人生大爱。这对当前存在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社会现象无疑是一种抨击,对不孝子女则是一剂正面救治的良药。原湖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龙海清专家说:“这则传说在我们省故事当中是个比较典型的类型。”湖师大巫瑞书教授说:“它是常德地区的土特产,它在全国桩巴龙传说中有一定地位。”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桩巴龙传说有可能是继孟姜女,牛郎织女、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后的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

  3、石门桩巴龙传说具有丰富的民俗价值。

  首先,桩巴龙祭母情节看出桩巴龙是清明扫墓这一古老习俗的忠实实践者,是古老的石门之爱父母爱家乡的文学表现。

  其次,道人许真君在石门传说中变成了桩巴龙的舅舅。正因为有舅舅的帮助,桩巴龙才被自愿锁在葵花井中,也是舅舅答应他每年清明回乡祭母,同时在舅舅的庇护下,桩巴龙回乡虽然有龙卷风和冰雹却很少给石门家乡带来灾难。这些细节都曲折地透露了石门至今犹存“舅舅为大”的古老风俗。

  再次,“桩巴龙”这个典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石门民俗语言。石门西北乡农村每每见到调皮捣蛋却又天真可爱的小孩时,都会嗔怪地说:“你这个桩巴龙”、“真是个桩巴龙”、“真像个桩巴龙,将来还有大事搞”。满心满眼透露着赞赏的爱意。

  还有,桩巴龙误食蛟子变成蛟龙,去把江西平为大海,这曲折反映了地处南方的石门初民对澧水流域的恶劣天气和凶险的自然环境进行坚决斗争的幻想,这是石门初民“万物有灵”观念的原始思维反映。同时桩巴龙的舅舅就是道人许真君,他用法术将面条变成链条将桩巴龙锁在了葵花井,加上桩巴龙自己也已变成仙人美少年为民治病,这一些情节都说明石门桩巴龙传说渗透了仙道色彩,也渗透着楚风古韵的生活气息。

分享到: